第363章 盛世之兆(2 / 3)
只是,桓温却从司马珂的一系列的举措,看到了司马珂已经在悄然改变自己的角色,不再是一个大将军所扮演的角色。司马珂在北地,扮演的角色,完全是一个当政者的角色。
作为政治嗅觉极其敏锐的他,岂能闻不出一点味道来。再加上司马兴男的这封家书,以及北府兵之中的一些传言,桓温心中明白,他恐怕要做艰难的抉择了。
司马珂和司马岳,都想要走到那一步,他又将如何抉择?
按照纲常,天子若是真的有个三长两短,理应是太子继位,没有太子,则是天子的亲弟弟继位。但是司马珂也是宗室,也有继位的合法性,只是继位顺序太靠后,几乎轮不到他。但是作为宗室,终究不能否认他的继位合法性。
然而,按照个人能力、实力、贡献和声望,司马岳和司马珂完全不再一个档次,如果司马珂强行要走到那一步,几乎没有人能阻挡。
从桓温个人角度来说,他自然希望是司马岳能继位。姑且不说因为司马兴男的这层关系,司马岳跟他更为亲近。司马珂就像一座大山一般死死的压在他的头上,跟着这样的主子,只能顺从,决不能有野心,更不能有二心。而若是司马岳为帝,他可以发挥的空间便会更多,假如有从龙之功的话,恐怕司马珂的大将军的位置,也迟早是他的。
桓温思来想去,终究没有主意,眉头皱成了一个“川”字,一整个上午,桓温始终在书房内踱来踱去。
他心中深深的明白,虽然他现在坐拥一州之地,掌控了近两万的北府精兵,也算是朝中的实力派,但是这些都是司马珂给的。若是离开了司马珂,这些都将与他无关,司马珂只需再派一名大将前来镇守即可。
北府兵原本就将司马珂视为天神一般的存在,加之这次的军功授田制度的公布,更令众北府兵对司马珂死心塌地,甚至愿意肝脑涂地相报。这些兵马,名义上由他掌控,实际上都遥控在司马珂的手中。
从实力和大势来看,司马珂已经几乎不可阻挡!
就在桓温准备彻底放弃心中的野心,要回书给司马兴男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
他想起了他脸上的七颗痣……七颗痣如同北斗七星!
这七颗痣在他眼里是神圣的存在,如同护身符一般,也是他心底敢时不时冒出野心的信心来源。
他请过无数的方士给他看过相,都说此七颗痣如同北斗七星一般排列,日后富贵不可言。
桓温取来一面铜镜,对着镜中的自己,朝那七颗痣端详了许久,终于狠狠的将铜镜摔在地上。
“大丈夫,岂能畏手畏脚,久居他人之下!”
这就是桓温心里最终做的决定。
………………
江北四州之地的局面逐渐稳定了下来,大量的土豆、红薯种也早已运到了兖、青、徐三州之地,已经开始了第一批红薯和土豆的种植,眼看即将丰收。
对于豫州东部、兖州、青州和北徐州的百姓们来说,这是一个金色的秋天。这下半年来,州郡县的官府、大将军府的幕僚,还有官兵们,纷纷下到乡村来,不但亲自送来仙豆和仙薯粮种,还手把手的教他们如何种植、施肥、打理和收获,以及如何食用和储存。
虽然由于三州之地的士族之乱,使得土豆和红薯的推广种植,比起司马珂预想的慢了许多,三州大概只有三成的百姓赶上了这最后一季的种植,但是已经解决了三成的百姓的肚子问题。到了明年开春,再来一波耕种,三州的百姓便将不再缺粮。
至于今年的这个冬天,只能从豫州再运送一部分麦粮、土豆和红薯,从水路和陆路分别进发,以解决三州之地的百姓过冬之患。好在中原之地,大部分地方都是一马平川,水路并行之下,运输成本倒也不算太高。
这三州的百姓,他们在以往的每年的秋冬之际,都是遇到官兵和羯人前来劫掠,导致食不果腹,不知多少人因为饥寒,没有熬过去连野菜都被抢光了的冬天。却不料在这个冬天,不但官府协助他们种植新的粮种,还从别处运来大量的粮食发放给他们,帮助他们熬过这个冬天。
这在千年来的历史上,是闻所未闻的事情。
在这个冬天里,黄河以南的四州百姓,到处是一片欢腾,大将军、西阳王司马珂,也成为了黄河以南四州所有百姓心目中的神。
不要说那些百姓感恩戴德,就连那些对司马珂心存怨言的士族,也不得不自心底对司马珂发出一声赞叹。
不得不说,这种在后世最新研究出来的土豆和红薯品种,简直就是活人的神物。虽然经过几代之后,亩产量比第一代低了许多,但是依旧能保持早亩产五千斤以上。经过两三年的推广种植,洛阳一带,加上荥阳和豫州南部诸郡,一年的土豆和红薯的种植,便已足够养活整个黄河以南四州的百姓。所以司马珂才有底气,将大量的粮食运送到各州。
除了支援其他三州,避免百姓饿肚子以外,还有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豫州诸郡的土豆、红薯已经泛滥成灾。百姓们这些年饿怕了,拼了老命的开垦荒地,拼了老命的种植土豆和红薯,导致各镇各村,土豆和红薯都是露天摆在地面,根本没地方储藏。不知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