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秋收(1 / 2)

加入书签

“白业,找人暗中李升这几个工匠和他们的家人。”

刘襄坐在马车里,和白业说道。刘襄与李升不过刚认识一两个月,李升这些工匠还是需要警惕,谁知道他们会不会投靠别的诸侯,毕竟刘襄表现的对水印技术很重视,他们会不会被利益熏眼他也不确定。

“是,臣下去就安排。”白业恭敬道。

“你我君臣这几日经常去田地,推测着时间,粟米也该熟了吧!”刘襄问道。

“禀大王,有的农户已经开始收割粟米了,大王马上就能尝到今年新磨的粟米粥了”白业道。

战国至汉初,黄河流域以比较耐旱的、需水很少的粟作农业为主,此时期多以“粟”为粮食的代称。例如,孟子问“河内凶”,梁惠王提出解决“河内凶”的对策就是“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而水稻和小麦的话,在一时期有种植,但是种植的不够广泛。

“很好!很好!希望今年的农民生活能好过点。”刘襄感慨道。

“今年咋们齐国反正是大丰收了,其他地方就不清楚。”白业道。

“唉!”刘襄叹息一声。

现在的他只是齐王,他能影响到的就是齐国了,汉朝的其他地方也不认他的命令。古代农业太脆弱了,不管是天灾人祸都可能导致收成歉收,小农经济就是存在这样的缺陷。

“大王!内史大人和中尉大人都在里面等着您。”

刘襄刚回到王宫,就有侍从跑来禀告刘襄。刘襄不敢马虎,连忙赶去大殿,这两人一人主文,一人主武,帮助刘襄架空国相齐寿,现在一直在大殿等待必有要事。

“白业,寡人先去文景台,你让两位大人来文景台商议。”刘襄低声道。

“是。”白业道。

“大王!”

“大王!”

接到白业通知后,两人连忙赶去文景台,没有齐王诏令,他们也不敢私自呆在文景台。自从修建文景台后,刘襄不知道在文景台藏了多少秘密。

“两位这么急有什么要事?”刘襄问道。

“禀大王,吕后刚刚传来诏书,齐寿年迈,不足以辅佐齐王,封齐寿为平定侯回封地养老,由召平担任齐国国相。”祝午道。

“召平?”刘襄听到这个名字后看向魏勃。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有记载,齐王刘襄收到弟弟刘章密信要起兵诛灭诸吕,准备起兵。齐相召平听说后,发兵围困王宫。齐国中尉魏勃从召平手中骗取兵权后,反派兵包围相府,召平被迫自杀。

这个召平还留下一句名言“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这个召平历史上阻拦刘襄起兵,兵败直接自杀,明显的是吕后集团的死忠分子啊!这是一个麻烦啊!”刘襄暗中思索着。

“大王,我们该怎么办?这个召平听说颇有手段,比这个齐寿有城府,恐怕不容易架空啊!”魏勃感觉到刘襄盯着他看,连忙问道。

“简单,你投靠他吧!”刘襄缓缓道。

“啊!”

“大王莫非在怀疑臣的忠心吗?臣怎会去做卖主求荣之事!”魏勃义正言辞道。

“魏将军莫急,寡人正是信任你,才让你假意投靠召平。魏勃将军当年是通过给曹相坐门客,得到先王赏识的,我们完全可以假装君臣不合。毕竟曹参丞相是朝廷的人,不是齐国的人,寡人假装冷落将军,召平必然会拉拢将军的。”刘襄连忙解释道。

“臣必不辱命!”魏勃听后感动道。

“嗯,我们还是先商量一下秋收的事情吧!”刘襄话题一转道。

“臣以为丰收之年必然要坚持平籴政策,向农民收购多余粮食。广修常平仓储备粮食,来应对未知的天灾人祸。”祝午缓缓道。

常平仓是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源于战国时期在魏国变法的李悝。

“嗯,此事就由祝老来负责吧!”刘襄道。

刘襄倒是想实行桑弘羊的平准法,以此加强政府对市场的控制,但如果现在告诉朝廷此法的话,诸侯的利益必然受损,他也无法做到损己利民。

“两位告知文武百官明日随寡人一同去临淄郊外,寡人要与民同乐,一同收获粟米,显示寡人对农业的重视。”刘襄道。

“大王圣明!百姓必然感激涕零。”两人齐声道。

“哦,对了把国相齐寿别忘了,明日不谈政事,只聊农事。”刘襄想了想说道。

“是!”

第二日齐王宫门口

众多牛车停在王宫门口,所有人都穿的很简朴,根本看不出来他们是公卿权贵,以此显示他们对农事的重视,毕竟大王说了今天都要收割“粟”嘛,样子必须先做到位。

“平定侯!”

刘襄连忙快步向一名白发老者走去,拱手一礼道。

“大王,这是何为,折煞老夫了。”齐寿连忙回礼道。

“平定侯是我齐国柱石,齐国有平定侯,如有一宝,担得起寡人这一礼。”刘襄道。

“大王客气了,齐国真正的福气是大王您,臣可不敢当。”齐寿谦虚道。

“来,平定侯和寡人同乘一辆牛车。”刘襄拉起齐寿的手往一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