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3 章 第 93 章(3 / 4)

加入书签

言壮志,想逆着人言而上,做出一番成绩来,到老,反倒心态宽平了。近来常常觉短失眠,那些睡不着的夜里,我总是想起那首我们人人都要背的青年箴言。

信仰之引人向上,其功用能使怯者勇,弱者强。历史所载,其伟大之成绩不可偻数,前人灯光愈大,风更不能息,挫折不能使吾失望,为后辈谋高远生活或幸福,此即吾辈光明之灯。

江茵,编号s0188,此一生,幸不辱命。”

……

江凛再抬起头时,眼里的水光已经熨下去了。

他将那卷竹简细致地卷起,握在手中,瞧不出一点要归还的意思。

王太医正想问他们怎么认得这缺笔少划的字,还没出口,反被江凛问了一问。

“你是说,她长寿九十九?”

王太医嘴边的话被捂回,只得先回答他:“对。”

“她,是受什么灾病走的么?”

王太医怔忡:“祖母寿终正寝,走得极安详,是喜丧,来吊唁的子孙和学生站了半条街。”

“倒是像她……”江凛极轻地笑了声:“是一辈子平安喜乐么?她成亲了没有?”

见王太医愕住,江凛才慢慢恍悟:“瞧我,问的什么蠢话……她跟你祖父,过得好么?”

王太医半晌说不出话来,这冒犯到不能再冒犯的问题,竟把他摄住了。

说来奇怪,这少年分明眉上不挂霜,眼里不含雪,可坐在那儿就是无端的威严。

他不知道这是军中历练出来的意志,王太医只觉得自己将近五十岁的人,竟被一个小小少年问懵了。

他想了想,到底不欲将家事事无巨细地说与外人,只简洁道:“祖母与祖父早年有些争执,后来,祖父与她相敬如宾,很敬重她,只是我祖父比她走得早十几年。”

“那十几年却也不孤单,祖母晚年子孙绕膝,很热闹。”王太医将嘴边的话捂了捂,添了几分热乎劲。

江凛唇畔终于得以牵出笑来:“那就好,那就好。”

唐荼荼听着王太医这个“后来”,心口又哆嗦了一下。

她推算过时间了,王太医今年四十八,他说小的时候看江神医做解剖实验,那时江大夫的身体年龄应该是五十多岁了。

要是前头再有八年十年研究手术器械的时间,这样算来,江茵穿来时,应该是四十多岁的身体了,她没唐荼荼和江凛幸运,她缺失了一整个青年时代。

家人不是自己的家人,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无人理解无人支持,而“相敬如宾”,还有“敬重”,放到婚姻里都不是什么温暖的词。

直到晚年,终于凭自己的本事换来了家人和小辈的尊重。

唐荼荼垂下眼睛,她不知道江队长是不愿意去想,还是眼下悲喜都过了头,一时没想到。

但他总会想到的……

江凛又怔坐了半晌,他问:“你家有祠堂么,我能进祠堂看看么?”

两个半大孩子,说要祭拜先人,这话像极了闹着玩。可王太医不知怎么的,竟有一种他“一字一句都慎之又慎,出口前斟酌到了极致”的感觉。

王太医被唐荼荼稀里糊涂绕了几天,这会儿又得了一桩更大的稀里糊涂,到底没忍住。

“你两个小辈,和我祖母到底是什么渊源?”

江凛垂了眼皮,他和唐荼荼没商没量,前后的话竟落到了一处。

他慢慢道:“她……是我家长辈的故人。”

王太医长叹一声:“也罢。祖母义重,又走了没三年,这两年常有晚辈来祭拜。”

王家是老宅,家祠都在后院里,就在旁院,几步路罢了。

江凛几步路走得头重脚轻,进院子时平地趔趄了一下,唐荼荼伸手要扶,手没伸过去,他已经自己站稳了。

家祠比宗祠小许多,只记录本家先人,供后人瞻仰。墙上挂了十几幅画像,最顶上是那位著书的老祖宗,再底下,只挂最近两辈逝世的老人。

一群相较之下显得年轻的面孔中,那幅长寿老妇的画像显眼极了,按辈分次序挂在最下边一排,紧挨着她几十年来相敬如宾的丈夫。

眉眼宽慈,是在笑。

桌上那盏长明灯的光线黄融融的,只能照亮她半张像。

唐荼荼眼泪唰得下来了。

这样大的功绩,救过了皇帝、荫庇了子孙后人的不世之功,竟也只能在墙上得这么一块地方,和王家老爷拴死在一块,没一张单独的供桌。

这里从来不是她的家。

唐荼荼死死抠着掌心,咬着嘴唇没出声,慢慢退出来,把门合上了。

门关上的时候,她听到里边一道压抑的声音。

声音太小了,没听清是叹息,还是一声呜咽。

作者有话要说:四条家训,翻译自曾国藩遗书里告诫子孙的四条。

信仰之引人向上……此即吾辈光明之灯原稿出自恽代英青年箴言,这是革命时代一个传播新文化和马列主义的思想家,稍微做了一些删改。

晶晶走到唐三身边,就在他身旁盘膝坐下,向他轻轻的点了点头。

唐三双眼微眯,身体缓缓飘浮而起,在天堂花的花心之上站起身来。他深吸口气,全身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