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吾王果然有圣君之资(2 / 3)

加入书签

格让王爷耗费时间亲自接见。”

岳云摇了摇头,说道:“三农之事关乎一切,是本王治下头等大事,不可不重视。”

关于藩国未来前景,岳云自然是有一个长远的规划。

但苦于手中无人才,只能一边布局,一边挖掘寻找能够做事的人。

在岳云的战略布局中,三农之事是基础。

粮食安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否则就算他将商贸搞得再发达,一旦与宋国朝廷、北边的金国开战,就算有再多的钱,粮路也会立刻被切断。

更何况连百姓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前线打仗,后方岂能稳定,更别说发动战争所耗费粮草之巨,岳云岂能不知。

但如今百分之九十九的土地在勋贵、官员和豪强、地主们手中掌控,大半农民是这些人的佃农。

所以,按照岳云的计划,先必须解决此事。

但此事注定不能以快刀斩乱麻,只能威逼和利诱同策图之。

岳云吩咐国务府农事部的人做过一个治下六州一府关于几种主粮的亩产调研,拿出了一个报告。

发现这年头粮食收成一家与一家之间相差很明显,一地与一地之间相差都很明显,更别说这其中能够改良的地方还有很多。

会务农的、掌握了其中一些诀窍的,每亩地产粮就多。

懂得培养优良种子的,种出来的粮食产量就多。

知道育肥农田,将下等田逐渐培育成上等田的,粮食越种产量越多。

而这年头人们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故步自封、闭门造车,喜欢将自己的技艺秘而不宣,当成传家宝。

岳云一方面要从制度机制和顶层设计层面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让自耕农和自耕田占据治下农田绝大多数的同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想办法提升粮食亩产量。

这件事情做好了,不光是解决温饱问题,还能够配合其他策略,彻底解决土地兼并这个数千年的顽疾。

而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同时,岳云准备以朱熹带领的各个领域能工巧匠为基础,建立格物研究院。

再以格物研究院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盖满军工厂和民用工厂,振兴手工业、甚至是工业,解决生产资料过甚、而生产力不足,导致小农经济下广大百姓缺乏足够应对天灾人祸的能力。

经历后世正统教育的岳云岂能不知道,生产技术、生产对象和生产工具是劳动者的三要素,而他要解决的就是这三要素。

然后以海外贸易这个高利润为开端和切口,以雄厚的商业资本对大宋、金国、西夏、高丽、倭国、南洋等东方各大经济区中一些行业的进行垄断收割。

与此同时,便是结合后世职业军人的优点,将军队结构科学、精细、合理和职业化。

最终实现粮食自足化,生产力达到一定工业化,商业真正的出口化,而军队则是强悍天下。

而他要达到这四个大的目标,必须要以农为本,以粮为纲,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这个道理。

粮食安全是实现后面三个目标的基础。

所以,岳云这些天的心思大半都放在三农问题上。

而杜春风虽然已经这年头人中俊杰,甚至是岳云左膀右臂,但显然八百多年的鸿沟远不是天赋和经历所能弥补跨越的。

因此,杜春风此时心中还是有些不以为然,只是面对威严越甚的岳云,他不敢将心中的不同意表露丝毫。

杜春风虽然掩饰的很好,但岂能逃得过岳云的眼睛。

对于杜春风有这样的想法岳云并不奇怪。

但是,杜春风明明有不同看法,却不敢继续说下去,这一点让岳云心中有些感慨。

随着他身份、地位、权威的不断提升,时至今日,好多时候只要他愿意独断专行,便没有人敢违背。

这样的现象自然不是好事,要知道任何人都有犯错的时候。

当一个集体、一个单位、一个国家对君王或者领袖过于个人崇拜的时候,是很容易出现一些极端错误。

而他岳云只是拥有穿越者这个金手指的凡人,不是圣人,也不是伟人。

更何况,即使是圣人或者伟人都有犯错的时候。

所以,若是想要建立的帝国长治久安,比历代封建王朝传承的更稳、更久一些,从上到下,从君王到每名小吏,都要有尽可能健全的监督司法机构。

蓝梦婷的暗目司虽然已经独立出来,而且在他的授意下,已经开始布局对百官的监督,但这还远远不够。

“行政和司法必须分开。”

“负责行政的地方官员与负责司法的各级官员不能有直接的从属关系,更不能牵扯任何利益纠葛,必须是完全独立的两套体系。”

“可惜眼下手中能用的人、能够完全信得过的人太少。”

“很多事情只能从长计议,没法立刻推开。”

“建立独有的官吏培养学院和体制机制迫在眉睫。”

“李清照终归是女人,这年头墨守成规的一些固有理念不得不考虑,强行扶其上位,恐怕会影响此事推进成效。”

“朱松的人品倒是足够了,但是威望和才能又差了不少。”

心中念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