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大冲击(2)(1 / 2)

加入书签

这个建议很快遭到了否决,威尔史密斯也因此坐了冷板凳,不再兼任工商总局副局一职。

可耶拿专区领导乔治史密斯却响应了弟弟建议,将琳达蔡司等蔡司家族技术人员召回了卡尔·蔡司·耶拿,并官复原职。

他很快也被停职,可已经召回蔡司家族成员,却为公司打了一针镇静剂,竟然在第二波冲击下,没有一名技术人员离职。

不仅如此,在众多技术人员离职的大潮流中,众多原卡尔·蔡司·耶拿的前技术人员,竟然逆流而行,纷纷回到了公司。

这让已经准备退休的乔治史密斯人气大涨,东德政府最高领导不得不让他继续任职。

同时,威尔史密斯的建议也被重视,各大专区领导纷纷要求颁布相应条令,抛弃陈旧观念,进行彻底的改革。

可最终这个条令并没有颁布,这使得东德一些掌握高精技术和财富的家族失望透顶。

而在人们享受过进出自由的感觉后,对于西德发达的经济、人性的待遇越发憧憬,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

同时波兰、捷克、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已纷纷转投西方阵营,背离了苏国的发展计划。

东德执政党内部也慢慢开始萌发了对自身传统模式的否定倾向,但这并没有停止各大企业的人才流失。

据东德政府不完全统计,从昂莱克下台到1989年年底,全国各大小企业人才流失竟然高达百分之三十。

其中明星企业格拉苏蒂表厂竟然高达百分之五十五,而国民车企卫星汽车也达到了惊人的百分之四十。

全国大小数千家企业,也只有军工、航空等军控企业以及卡尔·蔡司·耶拿等少数企业保持在了百分之二十以下。

而卡尔·蔡司·耶拿做为明星企业,又是非军方控制企业,经过回流之后,技术骨干竟然多出了数十人。

这让耶拿专区领导人乔治史密斯震惊不已,并命专员调查了此事,并将结果在报纸报道。

原来卡尔·蔡司·耶拿之所以能逆势增长,一来归功于威尔史密斯的回聘政策,二来是因为企业技术骨干哈里肖恩等人组织了职工委员会。

这个报道再次证实了威尔史密斯做为一个人民代表的卓绝见识,也让更多的民主党派人士看到了威尔史密斯的智慧。

只是东德政府虽然仍采取装聋作哑的态度,可面临舆论,不得不让威尔史密斯继续主持工作。

可即便是如此,东德政府的最后信用仍然用完了。

1990年3月18日,东德各专区根据克伦茨之间的提议,进行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民主选举。

基民盟德梅齐埃当选为总理,并同时由基民盟、自由民主联盟和社民党组成了联合政府。

统一社会党失去了对东德的领导权。

联合政府顺应民意,上台后实行市场经济,东德经济私有化的进程开始。

乔建国是3月19日才收到这个消息的,这一天,他刚从满洲里回到东德。

龙国人民是勤劳的,乔建国的计划虽然严苛,可他们仍然如期完成了。

1990年3月16日,满洲里到呼城铁路顺利通车,他做为龙兴集团总裁,龙国优秀青年企业家,参与了由呼城政府主持的通车仪式。

反观苏国,虽然乔建国提高了工价,超量配发了食物和饮料,可工程仍然需要一个月才能通车。

无奈之下,乔建国只能又赶回来,却没想到刚落地,便听见赵小梦报告了这个消息。

不过,这一切都在乔建国的预料之中,很快就恢复了平静。

“那东德的大小国营企业的反应怎么样?”

赵小梦做事认真却又不失效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她手中有一支快速收集信息的专业化小组。

他们大多数是记者出身,对于消息有着一般人无法比拟的敏锐。

同时他们大多数都掌握两种以上的语言,对于各国的基本国情都有了解。

卡尔·蔡司·耶拿虽好,可即便是现在,乔建国也不敢保证就能百分之百完成收购。

因此充分而全面的了解东德各个大小企业的动向,便成为了必须。

这些工作就是赵小梦手中这组人干的,他们现在分散东德的15个区,每天都会传回各个企业的最新消息。

赵小梦收到这些消息后,会进行一个初筛,然后选择紧急的、重大的,汇报给乔建国。

可即便是如此,整个汇报过程也花了赵小梦半个小时,等汇报完毕,车已经到了咖啡厅。

“看来有实力的家族,都已经行动了。”

一夜之间,天翻地覆,乔建国看着大街小巷的标语,仍然有些感慨。

“是呀,这种时候,太多的机会了,谁不行动,谁就是傻子。”

“那史密斯家族呢?”

威尔史密斯这一次之所以能当选新政府的商业业部长,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经营多年的清廉口碑。

特别是之前的回流提议,让他不只得到了民主党派的支持,还获得了东德一些大家族的支持。

但也正因为如此,史密斯家族与别的新崛起家族相比,在财力上就远远不足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