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三兴大汉?(2 / 3)
的书童,书童知晓来意之后,就拿出了卧龙写的大汉朝各阶级简要分析一书给董卓看。”
说到这里,曹操的额头就再次冒出了汗水:“这本书中,把大汉朝按照地位高低,分成了天子、宗室、世家、豪强、良家子、平民、奴隶七个层次,详细的分析了每一个层次的群体想要的。”
“这本书里说,不同群体想要的不一样,如果有人能巧妙利用这种矛盾,完全可以分而治之,让他们互相争斗,还说这种按照财富地位高低划分不同群体的统治方法谓之横切。”
说道横切的时候,曹操的脑海里就自动浮现了一幅画面:最顶部的是天子,天子下面是世家和宗室,第三层则是豪强、寒门,第四层是良家子、平民,第五层是佃户、奴隶。
层层压迫,天子位于最上面压迫天下人。
简单的横切,就把天子从天下之主,比喻成了全天下的奴隶主,太过冷血,也太过赤裸,这样的比喻让曹操很不喜欢。
因为,但凡是个正常人,看到了这幅图之后,都会觉得世家、豪强、宗室、天子的统治,是建立在压榨全天下百姓的基础上的。
有些事儿你可以做,但你不能说!
表面的正义,表面的公义还是要维持的!
最典型的就是儒家,谁都知道儒家的士大夫一旦做了官,十个有九个都是贪官污吏,都是小人垃圾。
但又有几个贪官污吏愿意光明正大的说,老子读书就是为了贪财就是为了好色,就是为了当人上人呢?
哪怕全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哪怕全天下的士人都知道,一旦士人当了官,十个有九个都是贪官污吏,但谁又愿意光明正大的承认自己就是一个贪官污吏呢?
没有人!
而这幅图,就直接撕破脸了!
“在末尾的时候,还提了一句,说如果按照地域等因素划分的统治方法,叫做纵切,比如挑动不同地域之间的矛盾,让南阳士族为人上人,让汝南颍川士人为二等人,打压其他地区的士人。”
看到这里,曹操就忍不住冷汗直流。
地域之间的矛盾存在吗?
一直都存在啊!
准确的说,自从始皇帝开创中央集权·大一统制度以来,地域和地域之间的矛盾,就没有停止过。
只不过,此前一直都是中央集权,然后中央压制地方,地方反抗中央,然后双方不停争斗,这才是过去几百年来天下间的大潮流。
而卧龙这家伙,竟然提出了中央联手部分地方,集体压制其他地方的纵切之法。
到那时,就是中央和某些地域联手压制其他地方,联手压榨其他地方的世家、豪强、良家子、百姓。
而以曹操的政治智慧,很快就想明白了纵切的其他用法:今天可以利用地域划分来切,那明天就可以利不同种族来切,后天甚至可以利用年纪来切。
半晌之后,曹操喃喃的道:“无论是纵切还是横切,都是真正的神来之笔,本质上都是拉拢一部分,打压一部分,这句话虽然很简单直白,但是却道尽了政治的真相。”
这便是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而关羽则是长长的叹了口气,政治这玩意儿,好人不要沾染,人一旦和这玩意儿有了关系,就很难继续做一个纯粹的好人。
至于张飞,他现在只觉得人心如鬼,他不怕妖魔鬼怪,反而开始怕人了,尤其是这个叫做卧龙的家伙,虽然人还没现身,但是简单的横切与纵切,却直接让张飞冷汗直流。
“他奶奶的,这家伙不是好人!”半晌,张飞直接说道。
“然后呢?三顾茅庐,第三次卧龙出山了吗?”关羽继续问道。
曹操抬起头来,看着天空中飘落的第四回,叹了口气道:“出山了也没出山。”
“李儒说这卧龙本是太学生,在陛下驾崩之前,就预测到了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的未来,就早早的在洛阳城外的大青山卧龙岗造了一处草庐,在那里结庐而居。”
“也不知道,如今在卧龙岗能不能找到他的身影,赶紧行动起来,看看这位卧龙,是否真的像李儒所说的那样,有着经天纬地之才。”
“不过,这第四回一直没提卧龙的真实姓名,剧情进展到董卓第三次前往卧龙岗便戛然而止了,上面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他们见面之后,什么都没说?”
“不,说了,这位卧龙见面之后,可谓是直言不讳,直接从土地流转、纳税人口、朝廷财政的角度,作出论证,说是朝廷必将崩溃,无论谁上台都是一样。”
卧龙说想要维持大汉朝运转,就要养活数目庞大的官僚体系和维持一支数目可观,战斗力尚可的中央军。
养活数目庞大的官僚体系,需要钱,需要很多钱。维持一支少则数万的精锐中央军,也需要很多钱。
可是偏偏在大汉朝,世家不用交税,豪强象征性的交一点儿税,而大量百姓在过去一轮又一轮的土地兼并之中,失去了自己的土地,也失去了人身自由,只能给世家豪强当佃户,自然也就不再账册之上。
巅峰之时的大汉朝,或许可以收四千万人的税,黄巾之乱前,就只能收两千万人的税,黄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