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八十年代的创业教父(1 / 2)
深夜的光字片,周家。
周秉昆躺在炕上睡不着,辗转反侧。
“咋的了?”郑娟被他搅得也没睡着。
周秉昆压着声音道:“你说,我要是跟着自强哥干咋样?”
郑娟感到意外,“你想跟着庄总干?”
“他今天跟我说的。”
“那你咋想的?”
“没咋想。自强哥说,骆士宾早晚还得回来找楠楠,就算咱们不同意, 他也会想尽各种办法来蛊惑楠楠。我想着,与其到时候担心孩子埋怨咱们,不如现在拼一把,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咱也让楠楠看着,咱家的条件不比骆士宾差。”
周秉昆爱郑娟,对楠楠视如己出, 他的考量让郑娟感动的同时也心疼他。
郑娟将头枕在他的胳膊上, “可你好不容易才进了出版社……”
“这事我想过。其实这几年大家都能看明白,铁饭碗越来越靠不住了。只不过大多数人都是温水煮青蛙,没有勇气跳出来罢了。
再看看你现在赚的钱,一个月能我大半年的工资。自强哥说了,只要我跟着他干,工资能比我现在翻十倍。
啥稳定的工作也不如挣这么多钱啊,有钱了还怕活不好吗?”
郑娟听后不解,“那你咋还愁的翻来覆去的呢?”
周秉昆叹了口气,“还不是编制的事吗?我爸……”
郑娟沉默了。
公公周志刚是老建筑工人,一辈子的观念都是吃国家粮好,周秉昆能拿到出版社的编制,公公也面上有光。
现在如果告诉公公,丈夫要脱离出版社去下海,估计能把公公气出个好歹来。
“那你想咋办?”
“娟儿,你说我先停职行不?”周秉昆斟酌着道。
“这倒也是个办法,那以后呢?”
“以后, 以后再说呗。先挣着钱再说,到时候把家里的房子给换了, 现在楠楠和玥玥都大了,不方便。”
周秉昆说完,夫妻俩的眼神看向了睡在一旁的两个孩子。
玥玥大名冯玥,是姐姐周蓉的孩子,自从76年被姐姐从贵州带回来,就一直由他们夫妻俩照顾。
玥玥和楠楠的关系非常好,两个孩子感情非常好,总是喜欢睡在一起。
以前小的时候没有问题,可现在孩子越来越大了,再睡在一起可不行,玥玥又不愿意跟她姥姥睡一个屋。
“过几天你去找找房子吧,我这几个月赚的不少,咱能买个差不多的。”郑娟道。
“嗯,有空我托人问问。”
“好,睡吧。”
心中有了定计,周秉昆隔天找到了庄自强,将自己的决定告诉了他。
庄自强高兴,自己总算是有帮手了。
他心中有了一套成熟的方案,现在有了周秉昆这个帮手, 正好可以继续拓展市场。
庄自强选定了两个城市,一个江辽省最南端的港口城市滨海市,另一个则是首都燕京。
扩展市场的第一步是打广告,这年代通讯不发达,很多事情用电话和电报根本说不清楚,汇款更是一件麻烦事。
庄自强便把周秉昆派了出去,除非逼不得已,否则他是绝对不会坐这年头的绿皮火车的,情怀是一回事,遭罪是另一回事。
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六千多块的广告费撒了出去,庄自强就在吉膳堂的电话前守株待兔。
“你想快速发家致富吗?你想一劳永逸赚钱吗?请找吉春自强麻辣烫!”
“吉春自强麻辣烫,教你发家致富!”
“返城知青好伙伴,吉春自强麻辣烫!”
“没工作不用愁,自强麻辣烫来帮忙!”
……
一张A4纸大小的小广告,上面充满土味且毫无美感的广告词就这么堂而皇之的出现在燕京、滨海当地的街头巷尾,电线杆、布告栏、外墙皮,只要是人流量多的地方,都有它的存在。
后世的人们不断经历电视、互联网的信息轰炸,对广告这种东西已经逐渐形成了免疫力。
但这个年代的人不一样,刚刚改革开放,大家看一切都是很新鲜,广告效应可以被无数倍的放大。
广告贴出去不长时间,吉膳堂内的电话就陆续接到了打电话来咨询的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这几年返城没有合适工作的知青。
随便看到街头电线杆上的一个小广告,就打电话过去咨询,甚至不远千里的去学习。
这在后世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事,在如今却是很平常的现象。
在电话里,庄自强将自己自强麻辣烫塑造成是一个专门给没有工作的返城知青提供工作的平台,大家可以到吉春来学习麻辣烫的制作技术,学成之后自强麻辣烫将会全程给知青们提供技术支持,帮助知青们自主创业。
八十年代的人们哪里知道后世的互联网话术,庄自强一顿忽悠,打来电话的就没有不瘸的。
很快,自强麻辣烫创业培训班第一期的招生名额就满了。
一共100个名额,全都是庄自强从成千上万个来电当中精挑细选过的。
半个月后,这些人将乘坐火车,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呃,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