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耿耿于怀(2 / 3)

加入书签

街上。

莫谦本人则要了一张小马扎。

“来,大家都别站着了,坐下,咱们坐下说话!”

大家看着莫谦居然拿着小马扎坐在他们面前,顿时有些诧异,这总督大人到还真是随性,居然拿着张小马扎就在大伙面前坐下了。

“别害怕,我又不是老虎,不会吃了你们的,你们安心坐着便是!”

百姓们看莫谦脸上带笑,态度又很和蔼,顿时心中的恐惧便弱了几分,众人纷纷坐下。

坐下之后,莫谦开始给他们科普起来。

“乡亲们,你们可有谁知道,这大明朝的米价,在刚开国的时候是多少一石?”

百姓们听到这话,顿时不解莫谦的意思。

一名年龄较长的白发老翁起身说道:“我记得我爷爷曾经讲过,在永乐皇帝的时候,丰收的年份,一石大米才卖一钱多银子,一两银子可以买七八石大米呢!”

“嗯,这位大爷记性不错,永乐朝时,民间的大米石米不过一钱银子,但是后来,这米价是一直处于缓慢上涨的阶段,到万历年时,这民间大米的的价格也还算稳定,到天启朝时,民间大米的价格才开始上涨。

起初一开始的时候,一两银子还是能够买到七八石的大米,但是从天启朝到现在才多少年?还不到二十年的时间,这米价便直接涨到了一两八钱银子一石,足足涨了十八倍,这位大爷可知道这其中的缘由?”

大爷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

“我可以解释给你们听,为什么短短不过二十年的时间,米价却能上涨如此之多,那是因为北方从天启朝起便开始连年不断的出现旱灾。

陕西甘肃一带的百姓因为干旱,土里的庄稼根本长不出粮食来,所以朝廷才从江南一带调拨粮食运到西北。

可是运粮食到西北,大多数都是什么人在干呢,是米商。

这些商人从江南以一钱银子的价格收米,然后运到西北,以一两银子的价格卖出去,这一来一回,便是十倍的利润。

那时候江南的百姓因为上涨的米价,纷纷把米卖给这些商人,导致自己手中的存粮不多。

前年,这些米商又在江南一带大肆收米,浙江的很多米都被他们给收绝了。

去年浙江大旱,稻田里的水稻都干死了,结果百姓因为没有存米,只能出钱向米商购买。

但是这些商人呢,他们却大肆的涨价,把本来一两银子一石的大米直接卖到了五两银子。

五两银子啊,这有多少家庭能出得起这么高的价格买米吃?

许多百姓为了活命,只能把自家仅有的田卖给地主,然后换钱去买米活命。

有些家里没田的,或是田少的,就会因为买不起米,而被迫成了地主的佃农,或是卖身给了大户人家。

乡亲们,不是我想阻止乡亲们把米卖给他们,但是咱们不是光过今年不过明年了,万一明年这武昌也一年到头不下雨,旱上几个月的话,那田里就没庄稼给咱们出粮食了。

明年万一要是个灾年,乡亲们却没了米吃,到时候必然要去买米,可是你卖出去的米是便宜的,但是买回来却是贵的,乡亲们,你们会去买这种米吗?”

“这是趁火打劫,我们为什么要买他们的米!”一名壮汉举手说道。

“这位大哥说得好,咱们凭什么买他们运来的米,可是你们不买他们的米,你们买谁的米?全天下米商就这么多,他们涨价,别的米商也会涨价,你们还是要吃高价米,这时候大家伙说,该怎么办?”

台下的众人这下不说话了,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莫谦的这个问题。

过了一会,莫谦起身说道:“乡亲们,你们知道我为什么不允许他们收米,而是要你们把米卖给我们总督府吗?”

“不知道!”

“那是因为,我们总督府收米,是因为大米属于战略物资,是咱们湖广百姓的底,我收这么多米,防的来年要是遇上灾荒了,你们也不用害怕,我莫问在此郑重承诺,今年总督府什么价格收的米,回头灾年我就多少钱卖给你们,绝不会赚你们的差价,绝不让我治下的百姓饿肚子,你们说,这大米是卖给我总督好,还是卖给那些外地的米商好?”

“当然是卖给大王好,大王给我家分了田,又废了我家的贱籍,大王这么为百姓好,乡亲们,我们应该支持大王,把米卖给大王才是啊!”

“对,把米卖给大王,我们只相信大王,其他人一概不信!”

有人带了头,瞬间底下百姓的情绪瞬间便被点燃。

莫谦给了百姓们一个托底的答案,让这些百姓不再害怕遭遇灾年买不到米而苦恼。

匆匆赶来的曹国祺看到莫谦的一番言论,心里对莫谦是一万个佩服。

他对身边的程之敦说道:“主公之急智,我等真是望尘莫及啊!”

“是啊,主公就是千年不遇的圣主,我们能够辅佐如此圣主,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催科所言极是!”

程之敦刚刚从南昌赶来武昌,作为莫谦后勤主管的他整天忙的飞起。

夏收过后,程之敦便在江西湖广两地来回奔波,他要给去监督各县官员收粮的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