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一毛不拔(2 / 3)
增志便把自己的妻子父母一同接了过来,一家老小都在身边。
他们家本是江西安福人,在温州瑞安也不过是寄籍而已,并无根基。
李邦华跟林增志的家属见过之后,他直接开门见山道:“贤侄,老夫此次前来,是为劝限制投诚一事而来。”
林增志听到这话,面不改色的问道:“敢问李公,您是何时入的那江南总督的帐下?”
“去年。”
林增志听到这话,不禁为止一滞。
想不到人家李邦华都已经加入义军一年了。
“李公是朝廷栋梁,社稷重臣,晚辈对李公甚是尊重,李公从贼,定然有您的道理,学生本不该问,但是学生还是不解,那江南总督,到底有何魅力,能让李公您这样的人都跟随于他呢?”
李邦华想了想,嘴里口吐了八个字:“不世明君,千古难逢!”
林增志听到这八个字,顿时心中一惊,想不到自己这江西老乡,居然被李邦华用如此称赞,看来的确非同常人。
史缵烈此时也出来说道:“贤弟,这江南总督确是明主,他虽名为反贼,但是攻城略地,却对百姓秋毫无犯,且打击不法豪强,收拢土地,广散于治下百姓。
前日黄冈城外大战,想必贤弟也隔江听到了,那张献忠是何等厉害,他与我主在城外血战一天,张献忠愣是兵败撤退,伏尸数万。
据愚兄所知,江西大部地区去年都取得了大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此等人物,不正是吾辈所盼望的明主乎?”
听到史缵烈这话,林增志的心头动了。
前天他隔着长江就听到了对岸传来的喊杀声和炮声。
当时他还纳闷,黄冈到底发生了啥事,居然动静如此之大。
他当时还想派几条快船渡江前去查看,结果被却莫谦的水师给堵住了,根本过不去江。
等到今天,他才知道原来是张献忠和莫谦在城外大战了一场。
林增志想了想,说:“李公,史兄,我若投降,这城中的百姓和军官们该当如何处置?”
李邦华和史缵烈互相对视了一眼,李邦华说:“一切从原,不过城防由义军接管,军官们愿意投降的,可加入义军,今后作战有功,照常封赏升职,不愿从军的,发放路费准予回家。
当然了,若是军中和官府里有为非作歹,欺压百姓的恶徒,则必须论罪,当斩则斩,当判则判,绝不手软!”
林增志听到这话,顿时心里有了底。
“好,就如此,我林增志,愿降!”
......
武昌县不攻自破,知县林增志率部投降,得到消息的莫谦此时也刚好率军渡江。
莫谦在黄冈留了两千兵马守城,交有彭金洪负责,固守黄冈,本人则率领一万大军乘船渡江,在武昌码头登岸。
龚成康听到大帅亲临,赶紧告知了城内的李邦华等人。
李邦华带着新降的林增志亲自到码头迎接。
当林增志亲眼见到自己这位江西老乡时,顿时眼睛都呆住了。
“您就是江南总督莫大王?”
莫谦看着发呆的林增志,不禁笑问:“怎么?我不像是个总督的样子吗?”
林增志这才反应过来,赶紧解释道:“不不不,只是我未曾想到,江南总督莫大王,居然如此年轻!”
莫谦哈哈大笑,拉起林增志的手说:“听说你是安福人,我是宜春人,离你安福老家近的很,我们也算是老乡了,你献城有功,按照我义军的规矩,凡是主动投诚的,经过考察后,都可官复原职。
李公和史大人都给我作保,说你是个好官,这样,这武昌知县的差事,你先继续兼着,不过我义军的政策你估计可能不了解,等我回头找几个助手给你打下手,让他们帮助你推行义军的均田策,你看如何?”
“任先既已投降,自然一切以主公命令为准,主公,请入城!”
“好,请!”
大军进入城内,城中百姓都用又害怕又好奇的眼光打量着义军部队。
武昌县百姓都未曾听说过江西义军的名号,但是因为之前朝廷经常宣称张献忠等贼的残暴,所以对于这种造反的义军,大家心中都有些害怕。
很快义军的安民告示便在城内各处张贴开来,告示里明确表示百姓们不必害怕,义军不会拿百姓一针一线,并且告知百姓,有任何胆敢欺压百姓索要财物的士兵,都可以前往县衙告状,一旦查实,就地处斩。
安民告示一出,再加上义军严肃的军纪,百姓们心里的石头就放了下去。
四月初五日一早,莫谦亲率军步兵两万,水师战船六十艘,水兵三千人,押送粮草民夫两万人,从武昌县启程,一路浩浩荡荡,直奔西北一百里外的武昌府。
此时的武昌府内,早已是人心惶惶。
张献忠兵败黄冈后,这厮并未远走,反而在隔江相望的黄陂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渡江一般。
与武昌府隔江的汉阳府此时也是如临大敌,因为张献忠的兵马已经在汉阳府外围出现了,汉阳城外有几十个村子已经遭到了张献忠兵马的打劫,百姓死者多达几百人。
汉阳城外的百姓都知道要打仗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