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六零章 备战(三)(1 / 2)

加入书签

和权哲身一起来到锡兰寻找弟弟的赵立本,他弟弟当然不可能在这些授田的归义军中。

因为……大顺没钱,也没有足够的国有土地,玩唐朝那种府兵均田制。

归义军大部分是前期被强制迁徙到锡兰的人,因为大顺赶走荷兰人,必须要善待这些被迁徙的华人,以获得他们对朝廷的支持和热爱。

在巴达维亚参加起义的那部分人,则基本都被打散,散入到专业的野战部队当中。

赵立本的弟弟,是被“劳务派遣公司”送过来的契约“长工”,是没有机会参与均田授田的。

不过刘钰这边的政策,就是通过土地国有制、宝石槟榔肉桂珍珠的专营垄断授权,迫使投资这里的华人资本,必须雇佣华人作为长工,这是有硬性指标的。

虽然资本更喜欢便宜的泰米尔人,可在垄断授权下,不得不接受刘钰这边开出的条件。

无他,真的赚钱。

你不想干,有的是人抢着干。

至于那些短期工作,也是真的没办法。季节性的农业,注定了有忙碌时节,忙起来的时候,不雇佣短工真忙不过来;可不忙的时候,真要是弄大量的大顺百姓到这里,不忙的时候干啥?

这里和松江不一样。

松江地区的“闲民”,是错开季节的。

种棉花、摘棉花、割草;季风起,则在码头上扛活、运输;冬天可以去修河。

闲民,一般情况也就冬春之交不能挖河;但是季风没到,货船不至的这段时间,容易没活干饿死。

剩下的时候,一般也就还好。码头上拉帮结派打仗,打输了去了挖河,打赢了的就在淡季垄断码头上的活。整体还行,帮派殴斗和地下宗教打架的烈度也不算太高,毕竟还有别的活干。

但这需要高额的资本运转和铺开的产业,锡兰是没有这样活力的。

权哲身既是和赵立本有缘再见,也想跟着赵立本看看锡兰到底什么模样,自然也就跟着赵立本一起踏上了寻找弟弟的旅程。

按照牙行,当然好听点叫劳务派遣公司的档案,可以查到到了这边,先是修了半年要塞,之后被安排到了种植园。

权哲身便跟着赵立本,去了一家私人经营的种植园。

在前往锡兰的途中,他已经见过不少的种植园,真的相信了刘钰的话:其实,世界的粮食是够吃的。

相较于南洋别处地方的种植园,锡兰的种植园就比较单调了。

大顺是严禁在锡兰种茶叶的,一经发现,是要连坐的。

种甘蔗,实则也不行,孟加拉地区的糖足够便宜,在这边种甘蔗也不赚钱。

也就种点咖啡、椰子、稻米等。

椰子主要用来榨油,以及用椰果蛋白保持岛上一些人口的蛋白质所需。

稻米,倒不是为大顺市场准备的,因为路途遥远,锡兰大米在大顺没有啥市场,主要是给岛上准备的。

因为之前百余年的殖民和战乱,以及宗教恐怖,基本上毁灭了锡兰的农业经济。

这成为之前制约荷兰在锡兰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顺到这边之后,大顺皇帝也真的是不指望锡兰的这点地收土地税,主要还是肉桂、槟榔和宝石、珍珠。

所以,要发展这些产业,缺人口肯定是不行的。

干这些非农业生产的人,需要吃饭。

所以,稻米种植业,在这里也是有利润的,而且利润还真不算低。

至于椰子和咖啡,也真是没啥玩意可种了。好在大顺在南洋的一些种植园,种植了不少油料作物,故而大顺的榨油业此时也算是独步全球,这椰子种植之后榨油、油渣发酵肥田、椰蛋白作为饲料等,也是个比较适合的产业。

因为椰子油的皂化值比较高,所以这里的椰子油都是作为工业品原材料用的。

大顺现在垄断着欧洲的高级化妆品市场,欧洲有句军歌唱的好“法王摩斯充军饷,哪像我们月月清”,欧洲那群人现在男性流行大油头、女性流行戴大顺华北的草帽,大顺椰子油配上香料的发油,也是化妆品的一种,总不能说只有女性用的才叫化妆品。

以及衍生的甘油护肤品、椰油软香皂等——主要是搭配一些小瓷瓶,所以显得高级,因为瓷器本身在欧洲就高级。

市场倒是非常容易打开的,比如蓬帕杜夫人那样的,先送她三五十斤,她自然会带动贵族圈的那些女人抹。

这其中折射出的大顺工业水平,就是与玻璃制造业息息相关的制碱业,取得了突破,并且实现了初级工业化生产。

虽然破瓮破缸的制算法寒碜,但总不能说这不是初步工业化生产。初步制酸,才能制碱,才能带动玻璃制造业起飞,顺带肥皂甘油等行业也一并发展起来,因为都能把面碱搓出来了,有《石灰吟》诗句的地方不至于连把面碱搓成火碱都做不到。

这些产业,反过来又带动了榨油业、油料种植园的发展。

制碱副产品,又催动了大顺印染、纺织等行业,因为这种老笨制碱法的副产品可以漂白。

总之,就是技术粗陋,看似可笑,手段原始,土法上马,但这就是工业化早期的模样。

技术粗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