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七五章 决胜千里之外(二)(2 / 3)
过剩。
故而这种监管模式也就提上了日程,防止出现有人鼓吹类似于郁金香、南海、密西西比那样的大泡沫。
说到这,这些商人心里头更加兴奋了,心想自己想的果然没错。
果然是要成立新的行业公司,国公这是准备拉自己这些人做开拓者。看来这也是一种平衡之法,毕竟大量的行业不能都拢在一群人的手里。
等说完了这个,果不出这些人所料的,田贞仪道:“如今漕米半数出自南洋,海军部改革之后,东洋南洋各地的军需运输,也今年希望商贾能够承担一些,毕竟专门为这些地方准备运输船,一时间也看不出东洋南洋有打大仗的意思,军舰要加、运输补给船要适当往民用那边放。”
“是以,他的意思,就是组建一个承担运输业的公司。”
“包括运送漕米、东洋南洋驻军的补给、一旦打起来要全部征调归属海军后勤局调派的公司。若是要操控倭国之米麦价,也非得一家这样专业的大型运输公司不可。”
“西洋那边,有西洋那边的说法。南洋东洋黑水洋,自有这边的说法。加上如今漕米运输,也是挪用一些船只来做,也最好改动一下。”
“再一个,日后周边各地若有什么诸如操控米价之类的大动作,也方便调拨。”
“他的意思,便是这种行业,和朝廷这边绑的太多,但朝廷只在战时全面接管,平日你们自负盈亏。当然,所有大订单,如漕米运输都交给你们——运存分离,上船之后船沉了,或你们自己出钱、或你们自己买海运保险——是以,以此扶植一下你们,问问你们的意思,是否愿意?”
在场的人全都愣住了,心想自己这是哪辈子的坟头上冒青烟了?这等好事,竟轮到了自己头上?
怎么会有人不愿意?
一直以来,就有这样的风声。
只是不知道这等好事会落在谁头上而已。
海军那边的改革,也是朝这个方向来改。
运河真正废弃之后,承担漕米运输,也是一项利益极高的产业,而且这个产业是朝廷为数不多可以用政策扶植的产业。
如果说,西洋贸易公司这种,是对外扩张的先锋。
而这种航运公司,则完全就是朝廷对天下内统治的刻意扶植。
前期可以通过漕米、军需、补给等等,拿到稳定的订单,确保发展。
这里面既有军事改革上的因素,也有漕运改革的因素。
在漕运改革之前,这样的巨型专门承担运输业务的公司,是很难有生存空间的。
因为显然,不可能再让他们用载重量小的小船,而是要用尽可能大的运输船。
大型的运输船,不是远航货船,而是最远到南洋范围的运输船,造价比远洋海船低,但也不是谁都承担得起的。
在漕运改革没确定之前,谁会挤出资本来做这种事?造一堆船闲着,等着漕运改革确定下来?有这钱去南洋圈种植园、圈南洋的新贸易行业不好吗?
一旦漕运改革确定下来,那么就急需这样一家专门的海运公司,赚运费而不是赚商品差价的大型公司。
前期依靠朝廷的“订单”,来维系公司的运转,才能不断发展。
而海军军需局的改革方向,也在漕运改革确定之后,定下来的改革的基调。
这也是枢密院总参谋部对周边可能战争的推演:
即,远洋海军的作战规模,最多也就到一次性运输五七千人陆战队的规模,这是大顺的极限了。
这支海军之下的运输舰队,要求可以做到保证五千陆战队远渡大洋进行作战。但更大的规模,既无必要,也支撑不了。
而朝贡势力圈的作战规模,不管是郡县化朝鲜还是越南北部、亦或者干涉缅甸暹罗、镇压日本叛乱等,作战规模是要上万人的。
打不打是一回事,是否为战争做好了准备又是另一回事。但为了可能的战争,做多少准备,投入多少资金又是另一回事。
海军,是否有必要,在马六甲以东,保持一支数量庞大、海军直辖的、吃军饷的、随时可以保证数万人作战的运输船队?
枢密院总参谋部的讨论结果是:不需要。
那么,占据不小军费的运输舰队怎么办?
允许海军靠运输船队自己经商,从而解决部分军费问题?
自己经商,这个想法一经提出,海军那边倒是大为支持、力陈好处,节省帑费云云,但还没到枢密院,才到海军部就被否了。
大顺海军和罗刹海军一样,都是血统荷兰。但区别是大顺师承法国、吸纳英国,而法式行政化海军的思路,与之前的兵部体系一脉相承,海军主将并不能任职海军部尚书。
于是,在漕运改革已经确定的背景下,在南洋战争已经结束且短期内马六甲以东不会有大规模战争但将来可能会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战略推演下,在海军自己用运输船经商的提议被否定的前提下,海军这边的改革也就配合着漕运改革一起出现了。
即海军裁撤掉一部分运输船队,作为朝廷资本入股,并由民间资本组建一支专业的海运公司。
在非战时,即便自己找不到生意做的极端情况下,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