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一章 最终的闹剧(七)(2 / 3)

加入书签

器”、家里的衬衣都从土了吧唧的亚麻升级为了东方棉布。

从护国公时代砸锅卖铁造军舰、死了至少二十万人的英荷战争、英法战争、英西战争、征服苏格兰、政府爱尔兰……

再到对茶叶加重关税、对糖类管控贸易征糖税、对走私贩子抓着就杀的高压统治、以及延续百余年的对殖民地的扩张。

西班牙挖的那点金子和银子,很大一部分流入了英国。

固然说,此时伦敦,作为金融中心,还比不了阿姆斯特丹,甚至可能和日内瓦还差一点。

但是,毕竟积累了一百多年的原始积累,银子还是足够多的的。

关税一开。

物价飞速降低。

原本只能喝啤酒的,现在喝上红茶了。

原本只能穿呢绒的,现在穿上棉布了。

原本只能穿棉布的,现在升为丝绸了。

原本只能用陶罐的,现在用上瓷器了。

加上贸易大开、关税取消。

这个“黄金时代”,不可谓不繁花似锦、烈火烹油。

当然了,自然也会产生一点“小”问题。

比如说,靠着《棉布禁止令》、《曼彻斯特法案》和《商品进口列举法》,而好容易发展起来的曼彻斯特兰开夏的棉布产业萌芽,不到两年,彻底崩溃。

比如说,靠着对法打压和糖蜜法,以及国内糖税而发展起来的本土酿酒业,半死不活。

比如说,原本以种甘蔗、榨糖为主的西印度商会,现在直接分裂了。

一半干贸易,疯狂买办,盛赞好时代。

另一半靠着糖类苟延残喘,天天哭唧唧。

毕竟,亚当·斯密说过,英国太他妈的自由了,以至于管理奴隶,往死了用。比起法国的专制,能给奴隶稍微一点“福利”,终究还是不一样。以至于英国的糖类产业,被法国压着打。

一战打输了,法国人自然是要卖糖的。自由贸易嘛,法国的糖、西班牙的糖,本来就有优势。

西印度商会这群土地投机的、干殖民地的、干种植园的、卖糖的、种甘蔗的,肯定哭唧唧。

可一样。

历史上西印度商会搞《糖税法》的时候,起来抗议的,是英国的手工业者。因为这可能导致“北欧的工业品的倾销”。

至于说北欧哪来的“工业品”,或者说啥叫“北欧”的工业品。

以及再琢磨琢磨,瑞典东印度公司、丹麦东印度公司,都是干啥的,以及历史上瑞典东印度公司为啥要烧账本、丹麦东印度公司为啥能在18世纪某几年历史上对华贸易中一些商品进口量远超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就不言而喻了。

是以,原本历史上,西印度商会,毕竟不是组织度更高和有董事会决定权的东印度公司,内部本身就是分开的。

卖糖、也走私。

现在卖糖不行了。

走私因为一战,变成了合法的自由贸易。

那肯定是直接大干特干。

短时间看,从护国公时代砸锅卖铁造军舰、搞产业的原始积累,现在全部折现,靠着东西方的白银购买力差距,真的可谓是……中产及以上的黄金时代。

长时间看,其实也未必就一定是坏事。

留点种地的。

留点剪羊毛的。

。点干搬运码头的。

留点水手。

剩下的,通通润北美殖民地。

英国专门干商业,也不是不行嘛。

只要,大顺能保证“自由贸易”的国际秩序。

只要,法国人开着军舰来祸害英国的时候、或者荷兰人又想当马车夫了、或者西班牙收回奴隶专营权的时候,公理,即自由贸易这个公理,能战胜强权。

亦即,当有人挑战“自由贸易”这个公理的时候,大顺能出兵维护“礼法”,“英国”的日子还是可以的。

贵族们继续种地、剪羊毛,卖给法国正在急速发展的纺织业,不也一样赚钱?

金融家们,继续买国债、放贷款。英国暂时不需要,可以放给大顺嘛,不也一样赚钱?

至于起义的手工业者、贫苦农民什么的。

【债务监狱】、【契约奴法案】,这不都是现成的。

只要注意一下,及时收缴诸如什么《英国被压迫贫民宣言》、《新正义法典》、《真正的平等派该举起的旗帜》这些有明显的“均田免粮”倾向的小册子,大可以靠着贵族的团长所有制和黑森雇佣兵,继续统治嘛。

每年收收大顺这边的进口关税,反手雇佣个三万黑森雇佣兵,抓着阅读《英国被压迫贫民宣言》、《新正义法典》、《真正的平等派该举起的旗帜》就直接吊死,频繁起义地区人要换种石头过刀,完全可以。

是以,李欗谈的眉飞色舞之际,还是很“学术性”地和刘钰建议道:

“我以为,本朝的外交政策该变一变了。”

“原本是联法,而如今若行新礼,以自由贸易为天下之新秩序。”

“国公以为,是不是解除和法国的同盟,转而联英?”

“毕竟,法国的重农学派,成不得事。倒是科尔贝尔主义,经一战之后,更加稳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