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三章 死与复仇(十三)(1 / 3)

加入书签

虽然这只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方桉,但陈青海也能感觉到霍克的态度,至少霍克也不希望这仗继续打下去了。至少在战略上,他认为只是小输或者大输的问题了。

这个模棱两可的方桉本身,就代表了海军,或者说海峡舰队主要军官的政治态度。

否则的话,以此时海峡舰队的实力,也一直以来的傲气,是不可能允许中法舰队前往敦刻尔克的。

同意前往是态度。

不同意直接去伦敦,是规矩。

爱德华·霍克之所以有这样的政治倾向,主要还是大顺的海军舰队的实力,是得到了他认可的。

否则的话,英国海军里,从不缺乏以少胜多的勇气。

但之前博斯克恩被击杀的那场海战,从撤走的一些英军军官的描述中,爱德华·霍克仔细分析了一下大顺的海军战术,得出了一个专业海军军官应有的专业结论:大顺海军的战略思路,和法国的完全不同;其战术体系,也和法国完全不同;其假装了燧发机的火炮射速,也远高于法国,并且凌驾于英军之上。

战略思路和战术体系,其实是一回事。

现有战略,才有战术。

法国海军的战略,就是一支“任务型海军”,存在且能威胁到英国海军,就是最大的价值;能把陆军运到岛上,就是最大的意义。

军费朝着陆军倾斜的现实情况,使得法国海军打起海战总是小心翼翼的狡猾,拒绝豪赌。

由此战略衍生出来的战术,就是倾向于找背风向,打对方索具船帆,打了就跑、打不过也跑,反正站着背风向又打你船帆,见状不妙就直接熘。

但之前击杀了博斯克恩的海战中,大顺这边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战术风格。

从海军那边比较简略的战报来分析,爱德华·霍克看出来许多的问题。

早晨八点钟,两边的舰队已经布阵完毕,前面的船只开始交火。

八点四十五分左右,两边的舰队头尾相接,列阵对轰。

九点十五分,处在大顺舰队前方的部分舰队,借助风向变化,忽然转向,横插进了英国舰队的尾部,六艘战舰紧随其后,从分割线插了进去。

从线阵战术上来讲,这种做法是相当危险的,因为穿插的时候,意味着要面临穿插位置上下两边的侧弦射击。

但大顺这边抓的机会非常好,风向忽然发生变化,分舰队的舰队长就带队算是赌了一把,插了过去。

然后,在爱德华·霍克事后看来,博斯克恩当时做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就是让主力舰队回转救援。

当时的情况,是大顺舰队的靠近头部的分舰队,插到了英军舰队的尾部,分割了英军尾部的几艘船。

这明显就不应该救援。

因为插的是尾巴,风向、船速、转向机制、风帆特色在那摆着,头部的舰队转向来救援尾巴,至少也得45分钟。

45分钟,被分割的尾部那几条船,肯定被人多打一打没了……因为交战的时候,大顺的舰队还在持续向前动,也就意味着大顺舰队的中间和尾部舰船也在不断加入对分割的英军尾部战舰的围攻。

等着博斯克恩转向救援的时候,尾部的那几条船已经基本完蛋,结果再度又出现了多打一的局面。

在爱德华·霍克事后看来,博斯克恩当时就算没有被大顺的桅杆射手击杀,事后也会被枪决,明显是命令有误。

当然,爱德华·霍克也不是没有考虑到现实情况:这年月,通讯靠旗、硝烟弥漫、旗舰指挥、各舰都要依靠队形、《永久战斗条例》在那摆着、各舰的智慧又无法通过高效通讯即时操控……

这些客观因素,使得博斯克恩面对这种突发情况,确实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这并不代表线列决战战术就过时了,当时的情况事后复盘,肯定是有偶然性的。

比如风向。

比如硝烟掩护。

比如穿插时候没有坏运气从而活着插了过去等等、等等。

这使得当时能够做的选择不多,要么选择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插尾巴我也插尾巴;要么就选择不去救援,绕转风向追尾巴打。

但总之,回头救援肯定是不对的,那等于让大顺海军打了一个时间差,利用战列决战的缺陷,以多打少。

不过,从那场战斗的复盘来看,爱德华·霍克也可以看到一些大顺海军的战术风格。

胆大、敢赌、选择近距离打吃水线而不是打桅杆索具、分舰队有一定的指挥权而非全部都在旗舰那、年轻、有朝气、敢拼一拼赌命运赌前途……以及,估计他们的《作战条例》,也是鼓励这种局部优势战术的。

爱德华·霍克当然没看过大顺海军的作战条例。

但通过这场战斗,他对大顺海军的作战条例有了一定的猜测:鼓励海军在纵队对射时,抓住机会,穿插分割对方尾部,迫使敌军中军和前锋主力回援,利用风帆时代的转向时间差,达成局部优势。

当然,这需要条件允许,且需要分舰队舰长拥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

并且,可能因为海军建军时间不久,故而更有朝气,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

这玩意儿,不可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