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立储(2 / 3)
,若他们这些老臣不据理力争的话,那太子的宝座可真的就没有端王什么事了。
“臣恳请官家三思而后行。古往今来太子都是以嫡立嫡无嫡立长。那些废长立爱者多是昏君。吾皇乃受万民景仰之明君,断不可因为您的私爱而让万民失望。”富枢密使这番话说的可谓是相当直白了,就差指着今上的鼻子说你若要立非嫡非长的寿王那就是昏君了。
富枢密使那也不是吃素的,当年他曾出使大辽,在契丹人的朝堂上那也是舌战群雄,彰显了大宋威仪的。
时至今日在提起富彦国时契丹人还都情不自禁的竖大拇哥呢。
一直沉默的三司使蔡荣在富枢密使话音还未彻底落地时开口了;“官家,臣认为太子当贤者居之。适才韩参政和富枢密说立太子当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的确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规矩是人定的那就是可以更改的,若臣没有记错的话韩参政和富枢密当年可是追随范相公参与过新政的,何为新政,新政必是推翻老祖宗留下的政令,然后制定一套适合当下所行的新政令。当年章献太后垂帘听政时就革除了先皇颁布的一下政令给推翻了,然后推行新的政令,从而得到天下人的拥护。韩参政和富枢密使既然昔年参与过范相公的新政改革,那就说明二位大人是认可祖宗之法可变的,既是如此,那官家摒弃祖宗法度,立比端王这位皇长子更加贤能的寿王为储君又有何不妥呢?”
接着蔡荣开始引经据典起来。
他举的第一个例子便是汉武帝选立有字刘弗陵为太子。
汉武帝晚年不得不立太子了,嫡子卫太子已在巫蛊之案里头惨死,剩下的几个儿子都是庶出,而且早已成年。
刘弗陵为武帝之幼子当时只有八岁。
若按照立太子当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才八岁的刘弗陵断断没有机会的。
武帝最终选择立年幼的刘弗陵为储君,就是因为他比几个年长的哥哥更适合做大汉天子。
若无汉武帝这个英明决断,安有之后的昭宣之治?
除此之外蔡荣又举了唐宪宗立庶长子李宁的例子。
唐宪宗即位后就册立了自己的庶长子李宁为太子,而他是有嫡子的,尽管如此他还是选择立聪慧仁厚的庶子李宁为储君,若非李宁英年早逝,那么身为嫡子的李恒是没有机会登上储君之位的。
不管是汉武帝还是唐宪宗那可都是一代英主,明君。
他们在择选储君的问题上都没有按照旧礼制,而是以贤为先。
蔡荣的这番慷慨陈词着实说到今上的心坎儿上去,就在他要点头的时候韩参政开口反驳蔡荣。
你蔡荣不是会以史为鉴呢,我韩稚圭自然也不甘示弱。
韩参政首先举的例子就是隋文帝废立太子。
隋文帝无庶子,他和独孤皇后生了五个儿子,自然都是嫡子了,按照祖制自然是身为嫡长子的杨勇当立为太子。
隋文帝册立了杨勇为太子,嫡次子杨广自然不甘心,一番运作后促使隋文帝废除了嫡长子杨勇太子之位,然后改立所谓比杨勇更加贤能的嫡次子杨广为储君。
他自己落得一个宠妃被杨广霸占,然后自己被谋杀与洛阳仁寿宫的下场。
隋文帝留下的遗言就是——独孤误我。
独孤便是独孤皇后。
当年杨勇被废除,然后改立杨广虽然是隋文帝决定的,独孤皇后功不可没。
杨广让附属繁华的大隋王朝二世而亡。
若当初隋文帝无废长立爱的话兴许大隋朝就不会二世而亡。
接着韩参政又举了秦始皇不早立公子扶苏为储,导致大秦帝业一败涂地的例子。
这还不够韩参政又举了史书上诸多因打破了嫡长制立储传统而导致不良后果的例子。
文相公和高同平章事始终都是保持中立的。
今上看到韩参政和菜三司使在自己面前争的脸红脖子粗的禁不住微微蹙眉;“罢了罢了,几位爱卿不必再争了,你们的意见朕都知道了,卿等先退下吧。”
虽然还有很多话要说,然几位重臣看到今上面色疲惫他们也就不好继续在这里纠缠,只得先退下。
出了福宁殿后韩参政就把矛头对准了之前一直不发言的宰相文敬之;“文相关于官家择选寿王为储还是端王为储始终不表态,你身为百官之首该明哲保身吗?”
身为宰相的文敬之被韩参政这样当面质问脸上多少有些挂不住了;“若韩参政真的认为我文谋人是在明哲保身,那我无话可说。”
“文相公当然无话可说,文相公速来明哲保身也不是什么秘密了。”富枢密使不紧不慢道。
被两位同僚这样当面撕皮文相公脸上虽然挂不住了,但他也没有急赤白脸的争辩,他只是默默的超前走。
跟早早就锋芒毕露的韩稚圭和富彦国相比文敬之可以说是真的默默无闻了一路,他之所以坐上宰相的位置靠的就是资历,他这些年一步一个脚印,既无大功也无过错。
他一直都这样默默无闻的超前走,不结交朝臣,更不靠近皇亲国戚。
他始终不会跟上司唱反调,他更不会在殿上跟今上表达不同意见,若遇到自己无法认同的那他就选择闭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