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皇帝的心意(1 / 2)

加入书签

受到点拨的张玄立刻提笔书写,这次,他已经找到了一首最能体现他当时心境的诗了。

张玄是最后一个提笔的,却是第一个交卷的人。

可当考官走上前去接过张玄的答卷,准备呈给皇帝的时候,却大吃一惊,直接指着张玄的脑门怒斥,

“张玄,你简直是大逆不道!竟然敢在大殿上写出如此狂孛之言!”

张玄被考官突然而至的斥责整蒙了。

他料到自己的写的这首诗会引来争议,可他没想到这诗都没有递到皇上的手上,就率先点燃了考官的怒火。

他并没有解释,也没有说话,就只是静静的看着考官,想看他到底要怎样表演。

而此时,身边的考生也纷纷停笔观望,巴不得考官现在就叫人把张玄拖出去。

皇帝被考官夸张的表情弄得更加好奇,赶紧伸手道,

“呈上来给朕一观。”

考官不敢怠慢,躬着身子把答卷递了上去。

皇帝接过考卷以后先是一惊,沉默半晌之后,便把答卷递给了身边的宫人道,

“大声的念出来,给众为大臣们听听。”

宫人恭敬的接过答卷,毫不迟疑的对着在场所有人大声念了出来,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首诗刚一念完,即刻就引起了朝堂上的剧烈震动,所有人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张玄的身上,并开始对他指指点点。

“黄衣使者?不就是指这宫里的太监吗?这张玄是在公然指摘皇上的人到大街上强抢百姓的木炭?”

“果真是大逆不道!这种诗都敢在大殿上写,皇上不处置他如何服众?”

当然,与那些叫嚣着要皇上处置他的官员相比,也有一些其他的官员冷静下来对这首诗进行了重新解读。

“张玄这首诗,是想要借卖炭翁的故事警示大家朝廷腐败的害处,并不是要针对朝廷。”

“对,毕竟在咱们金宁城,炭火都是同意在商铺购买,哪里来的卖炭翁?”

有很大一部分官员不知道是不是被张玄写诗的才华所折服,竟然纷纷站出来与那些指责他的官员争辩。

大家迅速形成两方阵营,一方纷纷要求要狠狠惩治张玄,而另一方则为张玄争辩,说他是心系百姓,而非对朝廷不敬。

争辩之声越来越大,原本安静无声的朝堂竟然像街市一般热闹。

就连那些平时不怎么在朝堂上说话的官员们,都忍不住站出来说了几句。

皇帝见大家吵成这样,心中竟然有些莫名的高兴。

在被右相在朝堂上绝对控制的场面下,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这么多官员畅所欲言了。

正思虑中,右相周淮突然咳嗽了一声,大家瞬间就安静了下来。

皇帝皱着眉头看向了周淮,想要看他到底站在哪边。

果然,周淮也不客气,直接站出来躬身道,

“皇上,张玄公然藐视圣上,用一首卖炭诗来嘲讽朝廷,其心可诛,请皇上立刻将他拖到殿外杖毙,以证法纪。”

听到右相这么说,那些帮张玄的说话官员们就不敢再说话了,而那些反对他的则赶紧站出来给右相站边,纷纷恭敬道,

“请皇上将张玄杖毙,以证法纪。”

没想到自己的科考之路竟然会这样艰难,偌大的皇城,竟容不下一首卖炭诗。

他嘴角弯起了嘲讽的笑,完全不打算反驳。

其实他并不认为皇帝会在这个时候开口保他,但是他也不想在这个时候为自己争辩。

因为这卖炭诗已经写了摆在所有人面前了,而众为大臣对于这首卖炭诗的理解他也认为都没有错。

他选择写这首诗的时候其实没有想那么多,的确只是单纯想表达他真实的心境。

但是他也非常清楚,这首卖炭诗的确是在“大逆不道”的表达不满,所以对于他这波冲动的操作,他根本无从辩驳。

面对以右相带头的一众人的势力压制,皇帝却没有丝毫的表情变动。似乎陷入了自己的沉思当中。

半晌之后,皇帝才抬头看向张玄问道,

“张玄,现在这朝堂之上有一半的人都要杀你,你有什么想说的?”

张玄先是一愣,没想到皇帝会这样直接跟他对话,继而就坦然了,对着皇帝躬身道,

“回禀皇上,在下只是想到那些被活活烧死的流民,心中无限伤怀,卖炭翁这首诗不是刻意要指摘谁,而是要表达那些底层百姓的悲凉。”

张玄把上百流民枉死的事情拿到朝堂上来讲,之前那些气势汹汹的官员们这下也不敢说话了。

其实对于流民枉死的事情,只要是明眼人,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