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金额换成纸币(1 / 2)
这一道小炒就是川味小炒的代表作,鱼香肉丝。
从热锅凉油说起,到各种配料的预先处理,刀工注意方式,甚至将这道菜发展的渊源,中间的菜式变化都说得详之又详。
马华激动的脸上肉嘣嘣直蹦,他知道,这可不是敷衍了事的教学,而是把真本事传给自己了!
何雨柱一边炒着菜,看着马华那满脸的认真,心里面不由得一阵酸楚。
看来时代不同,命运就完全不同。像是马华这种上进好学的苗子,要是在自己那个时代,早就被重点培养了。
可是在1961年呢,却只能按照那些传统糟粕,什么刷锅三年,切墩两年,号称什么狗屁打磨性子。
实际上这是拿年轻人的青春在开玩笑,无非是给师父塑造出一个高高在上的地位形象,让年轻人变得唯命是从罢了。
“马华,我看得出来你喜欢学,以后只要有空,我见天教你。争取让你一年之后出徒,两年能独当一面。”
何雨柱虽然说话的时候淡淡的,声音并不大,但在马华的耳边简直犹如打了个霹雷一样!
但凡上食堂学徒的,光是切墩最少也得两年,再往后还要看师父的心情,传不传授真玩意儿也得看缘分。
而今天师父明显是要全力扶持自己,成为正式的掌灶厨师。
到了那个时候,自己也有资格参与炊事员的评级,工资待遇和厂里面的地位会有飞跃式的上升!
“谢谢师父,谢谢,我一定给您养老送终!”
何雨柱正在炒的菜,气得笑出声来。其实心里也明白,这都是封建师徒那套的惯用说词。
在当年师父如果传了徒弟真东西,那真就跟亲爸爸差不多,徒弟要给自己的师父养老送终才行。
何雨柱笑着说道:“我才多大,再说马上就要结婚了,自己会生儿子,用不着你这个孝子贤孙。”
“都是新时代的人了,不讲究封建礼法那一套,以后别说些这个,教做菜是因为你人品好,别自己瞎琢磨。”
何雨柱越是这么看得开,淡然处之,马华心中的感激就更是无法用言语形容!
在心里面已经把何雨柱当成了自己这辈子的恩人,以后鞍前马后,水里火里一定得尽全力!
鱼香肉丝很快就做好了,这也是中午接待工作的一部分,杨厂长正在招待兄弟厂领导。
按理说端菜都有厂里面专门的食堂服务员,用不着大师傅张罗。
可是何雨柱把这道菜自己用托盘端了,说是要和领导说到这菜的来历,自己就把菜端到了接待室。
等推门进来,看到这一桌坐了8个人,看穿这都是笔挺的中山装,上衣口袋还插着钢笔,不用问都是领导级别。
桌子上连同这道鱼香肉丝也就是四盘菜,中间还有个大汤碗,也就是个黄瓜鸡蛋汤。
看到这里,何雨柱心中也暗暗慨叹,这8个人吃4个菜一个汤,实在是有些寒酸。
看来在60年代初,物资果然贫乏到了一定程度。
其实他哪里知道,在这个时代里面还能吃上几口肉,大白馒头管够,这就已经算得上相当等级的待遇了。
杨厂长看到是何雨柱推门进来,也是感到有些奇怪。
“何师傅,怎么自己上菜了?食堂的服务员呢?”杨厂长奇怪地问道。
“这菜有点讲究,我怕服务员转述不明白,所以自己端来了。”何雨柱笑着说道。
几位厂长听了这话都来了兴趣,有句话说得好,看景不如听景。
意思就是说景色再美,也要知道其文化溯源,如此一来,美景更添几分文化底蕴。
就做菜吃菜也是一样,每道菜都有一段历史久远的故事传承至今,能够听着故事吃着菜,这才是一种享受。
“没想到你们厂的炊事员还真有文化啊,来来,介绍这道菜。”
旁边的一个厂长来了兴趣,听他这么一说,杨厂长也说道:“那就麻烦何师傅,说说这菜的来历吧。”
何雨柱早就胸有成竹,侃侃而谈道:“这鱼香肉丝是鱼香味乃是川菜的几块基石,是四川名厨杜小恬发明的”
“最初的版本就只有肉丝和葱,以后有的厨师就往里面加一些俏头,就是配菜,各有巧妙不同。”
“本来按照咱们当地的饮食习惯,应该是加配菜的,可是采购科今天说啥也买不到,我就只能用最传统的做法了。”
何雨柱明里是说菜,实际上这是抱怨采购科买不来东西,言下之意再这么下去,可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座的都是厂长,全都是那个时代的人尖子,这几句话哪能听不出弦外之音。
“我说老杨啊,你也不容易,这个时候还能给我们弄几个肉菜来,不瞒你说,要是到我们厂,怕是只有白菜炖豆腐了。”
“谁说不是,现在淘换点东西太难了,采购科那些人也不是不卖力,是真没地儿买东西去。”
几个厂长你一言,我一语,都开始抱怨了起来。
何雨柱在旁边静静地听着,突然说道:“我倒有个主意,附近红星公社我人头熟,可以去想想办法。”
“红星公社是以养殖业为主,咱们市里面的肉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