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八章 中原锁钥(1 / 2)
曼城是他,也是帝国为中南展开蓝图的桥头堡。
这里之后将成为中南半岛的北部中心,若是秦东华那地下航运的计划真的能成,对于正在建设的曼城也会是个利好消息,到时候内陆的商品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从南江而下,来到这里进行集散。
中南统一不足五年,但是这里的发展还是非常快的。
得益于很早之前大夏商人的开发,加上中南和中原虽非一体同源的民族,但就文化、宗教、习惯上,其实差异并不是太大。
北部甚至于滇南、岭南西路的很多民族都是一脉相承。
李成参观完建设中的曼城,就去附近的一座大佛寺寻找老婆孩子去了。
这些女人并非佛教的忠实信徒,但平日对这些鬼神宗教也是比较虔诚的。
中南这边又是佛教的集中信仰地,是以他们到了之后就直接去了佛寺上香祈福。
李成则没太大的爱好,参观了一圈就找到了他们,此时几女正在大殿中听老和尚讲经。
讲经用的是梵语,李成也不知道这些人能不能听懂,反正从年纪最大的周镕到年纪最小的贾浅浅,五个女人都是一脸的虔诚,时不时还有种醍醐灌顶的感受。
让李成在门外也是看的哭笑不得,希望她们真的能听懂吧。
这座佛寺是大城立国之前就建好的,屹立在这块区域差不多几百年了,相当的有历史。
后来几经修缮,据说佛塔的黄金都用了上百斤,那高高的佛塔金光闪闪,李成都琢磨着如果把这些黄金、宝石的弄下来,是否够一座城的人吃一年呢?
当然也就是想想罢了,大夏如今不缺钱,他个人也是不缺钱。
宗教信仰作为中南半岛的民俗,如果真这么做了名声就算是没了。
对于宗教,大夏的一贯政策就是信仰自由,但信仰也要有度,不能盲目的信仰和捐献。
专门有个机构叫做宗教司,管理着中原盛行的佛教、道教,以及木色林、泥婆罗,甚至很多的小宗教教派,有些只是局部部落民信仰的,包括如今东洲中大陆那边信仰的很多奇奇怪怪的神仙。
这些都是大夏不鼓励、不打压的宗教,宗教司会专门派人与这些宗教去做沟通。
帮着他们完善教义,剔除一些不合时宜的规矩,尤其是让信众盲目捐献的教义。
将宗教发展纳入到国家管控之中,让其能发挥出正面积极的作用,而不是误导信徒的作用。
几年来,经过对宗教的大力整治,几乎在大夏的统治区内,除了阿拉巴地区、东洲中大陆以外。
其他地区的宗教都已经完成了改革,成为符合当下正确价值观的宗教体系。
看到李成过来,苏怜星转头看了他一眼,指了指身边的蒲团让他坐下。
其他人,包括钱萱都入迷的听着,一边听还一边的点头。
李成坐在旁边,老和尚在不停的用梵语讲着经。
这种语言来自于基多半岛,是当地的一种语言。
中原那边因为佛教也比较兴盛的关系。
很多学识渊博的人也懂得这种语言。
只是他没想到,自家这些女人也懂。
就好像周镕,能够用梵语跟老和尚询问经文。
看起来钱萱和钱芷若,包括苏怜星也都能听懂一些。
只有贾浅浅这个小迷糊,貌似和李成算是半斤八两。
应该说他半斤、人家八两,比他能听懂的稍微多一些。
老和尚看到李成过来,还特意给他讲了一段,目的自然不言而喻,想要寻求他对佛教的支持。
谷 这些和尚也都是人老成精的人物,但李成对于他的好意,就是以个人的名义送上一些香火钱,剩下的什么都不会答应。
按照规定会受到法律保护,决不能逾越法律之外不受管制。
不然找谁都不好使。
从曼城这边离开,李成到了满剌加旧港,这地方的名字算是不可能换掉了。
旧港的对面,同样兴起了一座城市,名字叫做新城。
也算是稍微弥补了一些旧港这名字的遗憾。
这两座港城,是如今满剌加海峡东部的大城。
城市繁荣发达,每天过往的船只数以万计,是最能体现大夏航运发达的地方。
也是连通东西部的交通要道,大夏银行在新城和旧港也是极为繁荣,还诞生了许多的金融抵押机构,慢慢成为仅次于航运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在这里金融存取汇兑、借贷款项都可以急速办理。
就算是购买整船的物资,只要抵押足够也都可以做到。
新城正在修建北上的铁路,未来会连通曼城,然后从曼城北上连通岭南西路。
另外还有一条铁路,会从滇南南下,穿过雨林、山脉,同样汇到这座新城来。
成为南北贸易的大动脉,仅次于航运的新型物资流通通道。
满剌加海峡,沿着海峡东西两侧,形成了好几座的城市。
虽然比不上旧港和新城,但各种业态也都是很完善。
来往的船只停靠在任何一座城市都可以满足。
满剌加西岸的苏门大岛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