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六章 一触即发(1 / 2)

加入书签

汴京,又叫大梁,中华先祖最初就在此地建立据点。

几百年前,横压一世的大魏,将此处定位国都,命名为大梁。

将这座城市建设成为中原雄城,天下间最富裕繁华的城市。

大魏分裂、诸国崛起,梁国朱氏就占据了这片繁华之地。

将这座城市改为汴梁,后来中原习惯称之为汴京。

坐拥中央之地,争霸四方诸国,风头一时无两。

梁武之战,这座城市第一次被人打到城下。

但就算面对武国火炮也没有伤筋动骨。

只可惜武烈不按常理出牌,在新郑将人家梁国老小给一锅端了。

后来梁广成帝忧愤而死,梁国顿时分崩离析。

这座雄伟的千年古都,体会到数千年都没有受到的屈辱。

崔梁被朱梁和武国打跑,这座城市第一次遭受重创。

后来朱梁傀儡政权再次定都在这里,然后又被武国给踢下台。

几经波折之下,汴京几乎被折腾一空、商业凋零。

这座将近百万人的城市,如今入目满是荒凉。

曾经熙熙攘攘的繁华街道,如今到处都是破败的民居和零落的行人。

商铺还是在大夏推行中原复兴计划后,才陆续有江南商人过来。

但是短时间内,想要再现汴京的繁荣,那是几乎不可能了。

李成过了南门的金水桥,一路沿着朱雀街向北行进。

很多院子都没有人居住了,损坏的房子也无人维护。

这些院子都是武烈西迁时候强行带走的青壮。

将这些人带走,自然留下的房子就空了。

李成走走停停,走到了原来大梁的皇宫。

这座皇宫规模颇大,诉说着中原的辉煌与过往。

只不过短短几年时间,也破败的不成样子了。

好在大部分的建筑还都是完整的,比起被炸成废墟的武都龙城好得多,这里李成打算将其改造成博物馆。

很多大臣都想让大夏迁都此地,占据中原腹心之地。

不过李成考虑了一番。

决定暂时不考虑迁都。

临安的发展不弱于汴京这边。

而且又距离大海不远,方便他控制偌大的疆域。

若是迁移到内陆的汴京来,势必掌控力会有所下降。

再说营建都城历来都是耗费巨大的事情。

他也不想在这上面花费那么多的钱财,意义不大,还不如等它慢慢的复苏。

只要农工商业起来。

汴京自然会再次崛起。

恢复昔日第一大城的荣光。

在汴京呆了几天,和当地的官员见了面,确定了一下未来汴京的发展方向。

然后李成再次启程到西京雒阳,荥阳、虎牢一片荒凉。

西京的情况比之汴京还要惨。

被武国强力攻破。

完全就是废墟一片。

几乎完整砖瓦都找不到。

西京曾经也是辉煌不已。

更是不弱于汴京的千年古都。

历朝历代都喜欢在这里建都。

但历朝历代也免不了灭亡。

每次朝代更迭,这座都市就遭一次劫。

到如今更是变成了一堆废墟。

想要重建可是不容易了。

这边的人口更加的少。

大多数都被武国带走。

几十万人口只剩数万老弱。

那些被带走的人,能够平安穿越秦岭、到达汉中平原的,估计也只有一半。

都是武烈造的孽啊,一路白骨铺就的迁移路线。

谷  想到这里李成都想发兵灭掉武烈,可是想想又再次打消了念头。

无论是武烈、周康还是杜威,亦或者是西南的于紫萱。

其实都可以称为是当世枭雄,不世出的人杰。

这些人虽然会坑苦一部分的百姓,但是长远看对整个国家是好的,他们一路西行也是传播华夏文明,从这个角度看其实也是加快华夏文明的传播进程。

只是破坏性着实大了些。

兴,百姓苦。

亡,亦百姓苦。

是不是要加速统一了?

也让老百姓少遭一些罪。

北周国都燕云府,周康同样盯着地图一脸沉思。

在辽东和岭西草原,无论是他还是山丹的北宫不花,都有些坚持不下去了。

自从夏国开始使用骑兵,跟他们进行小规模的作战,周国和山丹就没占到什么样的便宜。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知道与大夏的决战不远了。

双方现在都保持克制,极力的控制着战争规模。

但是谁都知道双方都不可能放弃霸主的争夺。

周国与山丹在西北的退路确实已经打通。

而且一路越过荒漠找到了一片宜居之地。

那边的人奇形怪状,有着各种颜色的头发。

还是那种白色的皮肤,与中原人种迥然不同。

也形成了小城邦的国家,统治着那片平原地带。

周国和山丹的划分,还是周国占据南部开展农耕文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