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九章 入金陵(1 / 2)
四月底,临安附近草长莺飞。
大夏的使团从临安出发,沿着新修筑好的临润线前往润州。
蒸汽车头冒着烟雾轰隆轰隆的行进在铁轨上,耶律楚材、顾维钧等人正在研究到唐国后的一应事务,李成坐在旁边的沙发上,惬意的喝着牛奶。
他最终还是跟来了,说服这些人可是费了老大的功夫。
最后化妆成随从跟着上了车,如今正要去唐国的金陵城。
润州是最靠近金陵的一个州,也是李成这辈子的老家所在。
望江县就处于润州的西部,紧邻着唐国的交界地带。
铁路修好之后,润州到临安也就大半日的路程。
比原来两条腿走上半个月,又是车又是马要好的太多。
江南路这边水网密布,但好在一路都是平原地带。
极少的几座山还分布在广阔平原不太显眼的地带。
火车就是从万顷良田之中穿过,看着外面的碧绿,还有辛勤劳作却满脸笑意的百姓。
李成也是忍不住心中自豪。
这都是他最宝贵的子民啊。
经过从诸国迁移百姓,如今的江南路生机勃勃,加上地理环境优越,各座州县都是蓬勃向上的发展着,成为了临安的粮食和肉蛋副食、蔬菜水果种植基地。
修筑那平坦的官道上,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车辆,不停地向临安运送食物及蔬菜等物资。
如今的临安,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城市。
居住着上百万的人口,农工商业都是非常的发达。
百万人口的城市,就算在地球时空也算是大都市了。
当然比起北上广这种千万级还差点事儿。
但要知道这时代可不是经济大爆发的时代。
百万人口绝对是非常大的体量了,当世绝无仅有。
整个临安都扩展了四倍有余。
要知道乾国时期,整个国家在籍也就一百多万人。
不在籍的都算上,也超不过两百万的人口。
现在一个城市都有百万。
这难道还说明不了问题吗?
蒸汽机车轰隆隆的越过湖州、宜兴、金坛、丹阳等县城州府,到达润州的镇江县。
这里已经紧邻大江,跨江大桥还在紧张的修建之中。
崔明圭设计的杨润大桥,已经完工大半。
不出意外今年就可以通车。
到时会临安的火车可以直接越过大江,到达江北的杨州等地。
数万的民工在桥上工作,一块块提前铸造好的部件,被巨大的吊车吊上桥墩。
看到这座恢弘的大桥,李成也是忍不住心中自豪感爆棚。
这是当世第一座,横跨大江南北的桥梁。
从瓜州镇直达江北的金山镇。
全长达到惊人的二十余里。
中间跨过两座江心沙洲,桥面距离下面的航道有十二三丈。
也就是说30多米的高度,足以通行大部分的商船、战船。
后面马上也要更新蒸汽船和内燃机船。
没有桅杆影响,通行更是绝对没有问题。
李成本来想去原主的老家望江看一看。
但是时间安排的比较紧,只能在润州这边乘船。
沿着大江西进直抵金陵,自然也就没办法再拐弯了。
现在的江面,可以说是大夏的内河航道。
在船上望过去,到处都是挂着大夏旗帜的商船。
这些商船有的隶属于两大商号,更多还是大夏百姓自己的商船。
在发展农业和工业的同时,李成也没忘记商业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是以国内一直在鼓励商贸发展,这些都是百姓自发组建的商队。
家族式的有,个人的也有,几人合伙的更加的多。
这些百姓从临安和江南路各地运输货物。
然后将其运到江北的几个州。
再从江北运到中原的那些割据势力中,回来时候再拉上换购来的当地商品。
一来一回都不会空着船,却能赚取几倍的利润。
还有很多打开的是唐国的市场,将货物运到唐国的沿江州县。
然后再将当地的生蚕丝、茶叶等拉回来,也是生意非常的好。
很多的市场,其实两大商号没时间或者没来得及拓展。
就已经被大夏的民间商队拓展出来了。
大大增加了商品交易的兴盛。
新正三年,大夏的进出口税收占到全部税收的三分之一。
加上个工业收入和手工业的税收,占到全国税收的一半还多。
简直惊呆了那些政务院的大佬,再也不提限制商业的事情了。
农业重要,是因为人都要吃饱饭才行。
但是商业能来钱。
谁还去反对干什么?
现在大夏根本就不缺粮食。
江南路和东海北路这边不说。
岭南的粮食也有了结余。
再说还有元岛和北四岛、婆罗洲、吕宋等海外领地。
大夏的粮食简直爆棚,李成都打算往地球返销一批了。
不过想了想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