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夜寻灯(2 / 3)
在了他们身后,像个木偶人,他刚才也想过把夏安之抱起来,可是、他没有一点力气。
临时避难所里,烛火被风吹得忽明忽灭,但、这是天地间仅存的光了。
半个月后,洪水退尽,尚宁城一片狼藉。
又过了一个月苏珺请旨,朝廷拨款派苏大人前来赈灾。
秦暮晨到时,意外的发现尚宁城没有乱成一锅粥。
没有哀嚎、没有作乱,百姓井井有条地在重建居所。
了解得知长宁公主在洪水退去后,主持大局,黎梨在旁协助。
安排身强力壮的百姓除去堆积在城内的泥石沙土,妇人则在临时避难所里烧水做饭,老人带小孩,半大的孩子也下山给大人们打下手。
城中杂物清理干净后,有钱的人家便使银子请尚宁附近没有受灾城县的人前来伐木建房,家里不宽裕的人家则是多家人合作建房。
朝廷一个月来的不闻不问,并没有给尚宁百姓带来多大的影响。
毕竟没有期望便不会失望。
朝廷在洪灾前就没有任何作为,都是太守大人在安排,甚至还动用了自己的家产,只可惜天意弄人……
公主和黎公子的安排他们都是信服的,只希望众志成城,尚宁能早日恢复往日的宁静。
夏安之站在尚宁河道边上,一袭素衣,不施粉黛,墨发用一根素簪挽起。风拂过她的发梢、鬓边的碎发,她目光有些呆滞,痴痴的看着缓缓流动的河流。
黎梨在不远处看着,想上前安慰,却怎么也挪不动脚步。
他又能说些什么呢?他连自己都安慰不了。
若是可以,那个锦衣华服的青年喊“梨啊”的时候,他一定会认认真真的应一句“嗯。”
可是,再也不会有人一脸痞气的喊他一声“梨啊”了。
夏安之忽然转过身来,看不出悲喜的叫了一句,“黎梨。”
黎梨走了过去,“嗯。”
“你不用一直跟着我的,你放心,我不会跳的。他,只是不见了而已,我会一直等着他……”
等他回来。
夏安之眼波流转,轻轻勾了勾嘴角,便算作笑了吧。
黎梨张了张口,终究只是点点头,没有说话。
没多久,秦暮晨携另一个官员余庭寻来,朝夏安之行礼到:“微臣参见公主殿下。”
夏安之神情变得再平常不过,“不必多礼,表哥你怎么来了?”
余庭便是皇后母家的公子,他走上前,面露关心,“父母亲担心你,托我来看看,安之你可还好?”
“让舅舅、舅母无需担心,安之能有什么事。”夏安之朝余庭浅浅一笑,目光又落到秦暮晨身上,“这位便是苏珺苏大人了吧?”
秦暮晨作揖道:“正是下官。”
“既然你们来了,那尚宁便交给二位大人了。”
“请公主放心,微臣一定竭尽全力。”
夏安之不再说话,秦暮晨和余庭也不再多留。
秦暮晨离开时深深地看了黎梨一眼。
黎梨微微点头。
当天夜里,秦暮晨便避开所有人,去了黎梨所在的客栈。
兜兜转转几个月过去了,他又回到了这里。他没能改变朝局分毫,他这次请旨前来,让景阳帝又对他起了疑,而黎梨也未能如愿游遍天下。
可拘束着他们的却从来都不是尚宁这座城。
见到秦暮晨后,黎梨问出了心中的疑虑,“暮晨,你来尚宁干嘛?听说你和景阳帝僵持了一个月?”
“不是僵持,我那么大点官哪能和他僵持啊,只是我在一个多月前请旨拨款赈灾,景然帝前些日子才应下的。”
黎梨对此有疑惑,“你是如何让他应下的?”
景阳帝若是真的为国为民,中州也不至于是这般景象。
秦暮晨摇了摇头,“不是我,是连丞相。”
洪灾发生后,他便在朝上请旨,让景阳帝拨款赈灾。可景阳帝以之前过尚宁拨过一批款了,而且连清也把那批款用在了此次洪灾上。如今北疆战事又起,边关告急,国库给边关将士拨款后,一时间拿不出银子了。而且洪灾是提前知晓的,损失并不严重,倒还没到需要拨款的地步。
景阳帝在朝廷上的一套说辞,竟还得到了不少官员的认同。
但秦暮晨始终持着拨款赈灾的意见,尚宁百姓如今虽没有到流离失所的地步,但房屋倾塌、良田毁坏、商业停滞……偌大的一座城,那么多的人口,若是没有一大笔钱助这座城市重新运转起来,各个地方的商业相连,必定也受到影响,那因此带来的危害是不容小觑的。
景阳帝对此不以为然,他之所以会松口,是因为连丞相前些日子请旨告老还乡,皇帝当下赏了他一个请求。
连锋当下褪下乌纱帽,两鬓已经斑白,年过半百的人,声音依旧浑厚有力,他一字一句道:“我连氏一族,一生忠君爱国,大儿子连彻葬身沙场,二儿子连清亦是为民而亡,我自认为为官多年虽不曾做出什么杰出贡献,但却担得一个“忠”字,如今离开朝廷,便再为民做这最后一件事,还请陛下同意拨款赈灾,也算了了我二儿遗愿。”
景阳帝当时神情有些恍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