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调侃古诗词(2 / 4)
抓住话柄,狠狠抢白,不由同时看向龙中堂。
龙中堂微微一笑,徐徐解释道:“此言差矣。王兄,杜牧之生于晚唐,李重光乃五代时期的南唐皇帝,而这首《鹧鸪天》的作者,却是北宋大臣宋子京,比小杜和李后主晚了两三百年。断没有几百年前的古人,抄袭后人的说法吧?”
闻听此话,四个女孩子不由频频点头称是,可王三叹却诚心斗嘴,嘻然一笑,煞有介事道:“也不见的。万一那个宋什么什么,没读过什么小杜后主的诗呢?说不定也是心有灵感,偶然巧合而已。”
“这!”龙中堂不禁语塞,略略一怔,心想:此话虽有些狡辩,听上去也有点道理。只好随声附和道:“此话,倒也不无道理。”
“哪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有什么道理?我看是胡搅蛮缠。”韩凤娇不满反驳道:“若说一言半语巧合,还可相信,哪有八句巧合五句之理?这也太巧了吧?”
“谁说不是?”王三叹却依然不急不躁,嬉皮笑脸道:“就说墙上这幅对联,一共不过两句,却和老弟的一字不差,你俩谁先谁后,谁抄谁的?”
韩凤娇不由一怔,下意识看向龙中堂,笑道:“我可真没见过龙公子的原诗。”
叶翠一听,大不乐意,暗想:这话什么意思?难道我家公子抄袭你的?于是有意无意地笑道:“公子啊,这首诗,好像您十四岁那年写得吧?”
“是么?”龙中堂一怔,瞬间明白其意,却又不以为然,心想区区文字游戏,何必过于计较?于是笑道:“这种小事,何须放在心上?”
韩凤娇更加郁闷,思量一下,轻叹道:“唉,惭愧,这幅字画,是我两年前所作。”
“着啊。”王三叹幸灾乐祸道:“如此说来,一定是你这晚写的,抄袭人家早写的吧?”
“不不不,肯定不是。”龙中堂双手连摇,诚恳辩解道:“绝对是偶然巧合。”
“当然是巧合了。”柳含烟也轻声附和道:“到现在为止,我和韩姐姐都不知龙公子府上何处,哪能在几年前去他家偷看诗稿?”
“对对对,说得很对。”龙中堂急忙诚恳赞同:“这几个字简单通俗,而我和韩宫主同样喜欢梨花,所以无意之中,用同样的话,表达对梨花的赞美,仅此而已,哪有什么抄袭之说?”
“嗬,你小子倒会做人,四面圆滑,谁也不得罪。”王三叹撇撇嘴,满脸不爽,正欲再说,忽见静香等人端上饭菜,顿时转了脸色:“开饭了开饭了,什么大杜小杜,见鬼去吧。”
从此以后,王三叹果然不再说话,右手持筷如飞,好像行云流水,源源不断,把饭菜送进嘴里,左手也不闲着,直接拽下一条鸡腿,看也不看众人一眼,甩开腮帮子,吃得不仅不亦乐乎不说,还把盅筷碗盘,弄得叮当作响。
龙中堂和韩凤娇等人,自幼学习儒家礼节,秉承圣人“食不语”古训,互相寒暄后,默默进食,几无动静。
眼见王三叹吃相不雅,龙中堂不由大感歉意,灵机一动,半开玩笑道:“当初‘书圣’不拘小节,才有‘东床坦腹’之美谈。如今看来,王兄也是性情中人,说不定,也会在史书上留下重重一笔。”
“嘻!”柳含烟不屑一笑,旋又绷紧脸面,一本正经道:“可能会这样写,某年某月某时,某顿晚餐,某位先生,宛如饿鬼降临,鸡鸭鱼肉,如狼吞虎咽,手执竹筷,如风卷残云……”
柳含烟话未说完,韩凤娇和叶翠等人不禁轰然而笑。
王三叹微微一愕,居然也随着哈哈大笑两声,戛然止处,不满道:“嫌我吃得多?开店还把大肚汉?还什么鸡鸭鱼肉?拜托你睁大眼,看看这饭菜,荤少素多,除了这只鸡,还有那盘鱼,不是青菜豆腐,就是黄瓜豆角,甚至连杯水酒都没有,简直让人食之无味,难以下咽。”
“难以下咽?”柳含烟不无揶揄道:“若再给你杯水酒,往下顺顺,还不把餐桌吞下去吗?”
众人又是一阵哄堂大笑,不仅把一天的郁闷驱散许多,众人间的关系,似乎也陡然亲近许多。
笑声过后,韩凤娇歉意道:“王公子说得是,这儿都是女孩子,平时没有饮酒的习惯,今天来得匆忙,也没去打酒,真是招待不周,请诸位多多见谅。”
“没关系没关系。”龙中堂笑道:“我平时也不饮酒。”
“瞧这话说得,你不饮酒,不代表别人不饮酒嘛。”王三叹缓缓站起身来,随手扯过一块餐布擦着手,嬉皮笑脸道:“不过我已吃饱,有酒无酒,无所谓了。”
闻听此言,韩凤娇忽而想起,一直以来对王三叹缺少恭敬,甚觉过意不去,急忙趁此机会向他表示歉意,诚恳道:“招待不周,也请王公子见谅。”
“罢了罢了。”王三叹故作大气地摆摆手,忽然双眉一抖,笑道:“我这宰相肚里,不仅能装饭,也能撑船,不会和你们一般见识的。不过,茅厕在哪里?”
“讨厌,让不让人吃饭?”呵斥声中,柳含烟呵气愤地把筷子砸向王三叹。
王三叹轻松接住筷子,故作生气,瞪向柳含烟,不满道:“吃喝拉撒,人皆有之,只吃不拉,那不成貔貅了?这种人人必定要做,而又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