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1 / 2)

加入书签

老潘是九八年毕业于卫校,想当年的高学历人才——大专。

毕业就赶上了安排工作的末班车,被安排在了这个小山村。

应该说当年这里虽然地处山区,但是还是个不小的地方。

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已经出乎老潘的意料,最终导致他发出如下的感叹。

按照他的话说:“老子要老死在这万千大山里了”。

老潘虽然这么说,但这么多年了,他对这万千大山早已经产生了眷恋。

他从刚来的时候的“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出去”到现在“我已经恋恋不舍这里了”。

初见老潘,正儿八经的一个小老头。

胡子拉碴的,头顶“地中海”。

双下巴壳的旁边,是一颗泛着光亮的黑痣,黑痣上还有一根长长的毛发。

俨然不是一个医生,而是地地道道的山村老大爷。

不过老潘,爱好养生,肚子不大,一口流利的东北话时不时掺杂着变了味的安徽腔。

哦,对了。老潘的祖籍是安徽寿县,就像我老家是重庆寿县(长寿区)一样,我们是“老乡”。

我是一二年来到这里的。

说说对这里的第一印象:群山包围的一个小山村,应该说是一个乡。

据他们说,乡的行政级别比镇小一点,比村大一点。

我也搞不明白,那么姑且叫她乡镇吧。

这么一个乡镇,其实是一个很落后,可以这么说,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基本处于发展靠后的行列里的一类乡村的。

这里是一个缺医少药的地方。

2012年,我们响应省里的号召,作为支援地方卫生事业建设的一批志愿者来到这里。

还别说,这里群山环绕,绿水成荫。

走在路上,没有大城市的雾霾,也没有交通拥挤,有的都是老大爷老大娘看着你的纯真的笑容和友善的邀请。

老董头拄着拐杖三天两头地往卫生院里跑。说也奇怪,他跑过来谁都不认识,只认识胡子拉碴的老潘。

乡里的一群孩子无论是上学放学都会过来卫生院门口胡闹一番才慢吞吞地回家。

他们就像是吃了好吃的糖意犹未尽一样,总是转过身体来看着你倒退着慢慢走。

“今天来吃饺子啊,姜医生”,马大爷隔着马路喊到。

“走。去我家一起喝点”,崔哥到屋里来拉我们。

还有很多很多……

而我在刚来这里的第一个“特大”欢迎会上就领教了他们的“喝点”的量了,再也不敢贸贸然地前去赴宴了。

说起第一天的囧事,就不得不说老潘的人缘好,跟乡里乡亲打成一片的火热。

还有此地的老百姓淳朴热情,瞬间从内心深处感染了我们一行。

那天下午,我们一行四人,从市里坐客车,来到这么陌生的地方。

电话里老潘告诉我们在“王老四煎饼店”门口下车,有人会在那里等着接我们。

坐上车一个小时后,我们就被大客车撂在了“王老四煎饼店”门口。

下车后,呼啸的北风瞬间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

我们四个人不约而同的四处张望,寻找来接我们的人。

找了好长时间也不见来人,正准备生气给老潘打电话的时候,从“王老四煎饼店”走出来一个大叔。

五十岁上下的年纪,披着一件棉袄,拖拉着一双棉拖鞋。

大叔高举着大手用地道的大碴子味东北话向我们喊到:“是姜医生吗?快来,快来,进屋暖和暖和”。

终于看到接我们的“神仙”了,我们四人气不打一出来的拎着行李就往屋里跑。

东北的天实在是太冷了,尤其初冬落日后,寒风一起,打的人全身哆嗦。

到了屋里一看,敢情这位大叔是刚起床,还没来得及穿衣服。

大叔咧着嘴呵呵地对我们说:“实在抱歉啊,姜医生。老潘给我打电话,让我等着接你们。”

“这不昨晚跟老潘医生,刘老七及小秥他们打麻将,打了个通宵。”大叔继续道。

“这到了中午了,犯困,就躺下睡了会,没想到一觉睡过头了。实在抱歉啊。”大叔再次跟我们四个道歉。

我们也不好说啥,毕竟这是人家的地盘。

大叔说着话,麻溜的把炕上的被褥一卷堆到了炕头,招呼我们坐炕上。

还别说。炕是真热乎。

我从小在南方长大,虽然在东北上了几年学,但是也从来没有坐过炕。

我只能屁股挨到炕上,双脚点地的坐着。

我们四人中的李亮家是东北农村的,从小在炕上长大,他已经习惯了上炕。

就看他几个动作一气呵成:左右脚相互蹬着脱鞋,前身趴在炕上,顺势一蹬,跳上炕,双腿一盘,稳如泰山。

我们说他初来乍到,也不知道矜持一点。

他说:“来到东北农村,你就得入乡随俗”。

唉,我们也拿他没办法,在学校时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大叔安排完我们后,就跑去端杯子,拿茶叶,倒热水给我们喝。

我们很见外地说“别麻烦了,别麻烦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