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1 / 2)
王韶光看到她头上珠钗全无,衣裙朴素的模样时,心里其实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
待到听她说,徐家以无子为由休了她后,王韶光简直怒上心头。
什么无子不无子的,不过是担心受了父亲的连累罢了。
王家人自然很看不上徐家的行径,可纵使再生气,她们也只得按头认下这件事。
毕竟王珩现在生死未卜,她们总不好在此时节外生枝。
王丽娘就这样带着两个女儿在这小院里住了下来。
王家也因此显得越发的凄惨。
但更凄惨的事情还在后面,有一句俗话叫墙倒众人推。
王丽娘没有被休回家之间,王家的姻亲那里一点动静都没有。
可在她被休回家之后,那些姻亲们纷纷派人上门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齐国公府的人,他们来了之后什么都没说,只是递上了一封退婚书。
王老夫人和王太太都是有气节的人,她们纵然伤心人情淡薄,却也十分冷静的收下了退婚书,并把齐辰的庚帖交还给了齐国公府的人。
齐国公府的人走后,王韶光大嫂和二嫂的娘家人也赶过来,说要把她们接回家。
她大嫂和二嫂舍不得侄子侄女没有走,到最后,那两家人便无奈的离开了。
或许是料到她们不会跟着自己回去,两家下人在临走前各自留下了一包银子。
王珩在一开始听到王丽娘被休后还有些表情,到最后,他的面容就偏向平静了。
王太太和王言瑾你一言我一语的讲完全部的事情后,王珩就把目光放到了两个儿媳身上。
她们都是王珩正值春风得意的时候嫁进王家的。
彼时王珩两个儿子都到了说亲的年龄,有无数人家登门保媒,想要和王珩做亲家。
王珩谨记娶妻娶贤这条古训,嘱咐母亲和妻子,务必要以女子品性为主。
也因此家世不显,但是品性出众的两个姑娘就这样嫁入了王家。
王珩猜着她们心中挂念着夫婿和孩子,必不会跟随父母归家,但还是劝了一句。
“我们此去西北不提路上路途艰辛,那西北更是苦寒之地,生活艰苦。你们家中父母都是疼爱女孩的人家,与其跟着我们去西北受苦,不如留在娘家。”王珩温声劝王大奶奶周氏和王二奶奶朴氏。
周氏和朴氏都是贤良淑德的女子,她们自嫁进王家后,只觉万事顺心,非但公婆和气,小姑省事,自家夫婿更是一表人材。
两人在王家这十年的日子过的极为舒心。
她们都觉得既同夫家一起享了福,又怎能不陪夫家共患难呢。
况且两人和夫婿感情甚好,孩子也尚且年幼,又怎能舍下他们离去呢?
王珩这么说后,周氏和朴氏都口称要留在王家,说无论再艰辛的日子,只要一家人和和气气的在一起就好。
众人见她们面容坚定,神色也是十分动容。
这里面又以王丽娘和王韶光感慨最深。
她们作为王家女,在王家遇到危险时,或是被休回娘家,或是被退婚。
而如嫂嫂这样的王家儿媳,却十分坚定的要留在王家与夫家共患难。
她们是应当感叹世情薄,人情恶,还是该说自古以来,男子都比女儿家要薄情呢。
王家恁的这个院子比较小,王丽娘自回来后,就带着两个女儿同堂妹王韶光睡在一个房间。
将两个女儿哄睡后,王丽娘看着外面那冷冷的月光,忽然问站在床下,正在摸黑拉筋的王韶光:“你说为何男子会这么薄情呢?”
王韶光正在弯腰向下,想要用手去触碰地面。
听到王丽娘这一问后,她先是缓慢起身,呼了口气后,王韶光方转身对堂姐道:“既然男子这么薄情,我们为何要去想他们呢?”
王丽娘闻言先是愣怔了片刻,半响,她忽然用双手捂住了自己的脸庞。
晶莹的眼泪从她的手指缝里慢慢流出。
王韶光知道自家姐姐的心痛,她也能理解她的心痛,因为她在被退婚时,心里也跟针扎了似的疼。
可就算再难过,日子总得过下去。
王韶光走到王丽娘身边,坐在了床沿边上。
她也没说话,就只这么坐在这里陪着自家姐姐。
秋日的月光透过破烂的窗户安静的洒在王家两个女孩身上。
不知过了多久,女子低声哭泣的声音总算是停了下来。
王韶光将一张已经洗的发白的帕子递给了王丽娘。
王丽娘见状,心中就是一酸。
“我们家现在怎么过的这么惨呀?”王丽娘一边用手帕擦眼泪一边哭泣道。
王韶光见王丽娘又做出了这么一副悲切的模样,就劝她:“既然事已至此,我们应该想的是该怎么把以后的日子过好。”
“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好?”王丽娘觉得前途一片灰暗。
王韶光其实也觉得流放到西北后,她们的日子应该不会太好过。
并且因为她父亲得罪新帝的缘故,她弟弟和侄儿们估计也不能科考了。
至少在新帝在位期间,他们是不能科考了的。
据说新帝刚刚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