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刘玄德三顾茅庐(1 / 2)

加入书签

第二天,刘备熏沐更衣,准备再次到卧龙岗拜访孔明。古人在进行重要活动之前都喜欢这样,薰香又是文人雅士的风气,可以说男人用香比女人还要讲究。

看到大哥弄得和相亲一样,云长和翼德两人脸色难看,心中非常不悦,一齐入谏玄德。

这次连云长也劝道:“兄长两次亲自去见他,也太过于殷勤,想是那诸葛亮徒有虚名,但其实也只是一个无用之人吧,所以故意不见你。大哥何必一定要见他!”

玄德整了整衣冠,他认为现在说什么都言之过早,更加需要了解清楚再说。

玄德说:“不,想当年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去了五次才见到一面,何况,我今日是去见一位贤人?”

张飞说:“大哥不必如此麻烦,他只是一个村夫,哪有那么厉害,今天大哥不必去,他要是又不来,我就用一根麻绳把它捆来。”

“不得无礼!”刘备听了,大骂道:“若如此,今天我与云长自去!”

张飞无奈道:“两位哥哥都去,我怎么能不去。”

刘备又告诫他:“既然相随同去,那就一切听我吩咐,等下不得无礼。”

刘备低声说:“二弟,三弟,你们还是太图样图森破了(太年轻,太天真了),诸葛亮明显是在玩饥饿营销啊,这分明和姜子牙直钩钓鱼是一个道理。”

刘玄德安排赵云、徐庶、糜竺、孙乾四人继续在新野守家。

看着刘备离开,徐庶的心中不免有些担忧,只怕日后自己的成就根本不如孔明!如若留让他入伙,是不是对不起自己?

自己放弃投靠曹操,去选择刘备。人生一辈子,就是要英雄有用武之地,余下的,什么生死荣辱成败得失,又有什么?

…………

在隆中卧龙岗山顶上

诸葛亮和黄月英登山看日出,诸葛亮抬头望去,在东边地平线上出现了一片鱼肚白。天色慢慢亮了起来,在山头缭绕、聚积、簇拥,渐渐成了壮观的云海。慢慢地,天上的云朵也燃烧起来,就像火红的木棉花一样。

诸葛亮十七岁那年,投靠刘表的叔父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失去了依靠,就带着弟弟诸葛均在荊州的隆中村,置了一点田产,盖了几间草房。

隆中的生活,一过就是十年,诸葛亮阅读了大量的经史和诸子百家的著作,尤其喜欢读《申子》和《韩非子》等法家的著作。

诸葛亮还拜师水镜先生、交友、增长见识、学问的过程。诸葛亮在交往的朋友当中,也有一些青年学者,其中有日后成为刘备重要谋士的庞德公的侄儿庞统,颖川的徐庶、石广元,汝南的孟公威等。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评论天下大事,抒发自己的抱负。

诸葛亮已经看过刘备的手信,这是一篇千字的满分小作文,玄德忧民忧国之心跃然纸上。孔明也在考虑是否出仕为官,刘玄德虽然现在还是一个小势力,听说却不固执武断,他唯贤是举,把新野建设得有声有色。

像有才能却出身卑微的徐庶都能引为谋臣,关键时刻还能从谏如流,明君风采令人钦佩。只是孔明不知是真是假,如果也和刘表之流有贤而不用,自己也无从发挥才智。

想在乱世中来碰运气的人很多,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他年轻俊秀、志大才高,腹有良策。他觉得眼前万里江山,云雾缭绕,什么都阻挡不了他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

黄月英发现诸葛亮精神有点恍惚,问道:“夫君似乎有心事?”

“呃,心中确实有一件事。”诸葛亮猛然回过神来答道。

黄月英笑了,然后用一种平静的语调说:“不妨说出来,也许月英能帮你分忧。”

诸葛亮将那封信递给黄月英,缓缓地说道:“这是刘皇叔的书信,你看看吧。”

黄月英看完后,沉思道:“妾身不曾认得这个刘皇叔,这几日夫君可先在家中与他相见。如果不中意,我们便继续再等待明主,如若中意,夫君便尽心辅佐于他!”

诸葛亮点头道:“甚好,我也是这个意思……”

两人在卧龙岗山顶又稍作停留,欣赏了一会风景,便一起下山回家准备早点了。

对于刘备第三次到访,韩泰表现得十分上心,他担心诸葛亮拜访亲朋会无法与刘备相遇,便到草庐与诸葛亮饮酒聊天,童子告诉韩泰,孔明夫妇本来想研习一本古书。黄月英见家里来了客人,主动作罢离开了。

韩泰一进门便撞见了黄月英,和他上次所见的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人!这是芭比娃娃啊!这金发,碧眼,小麦色的肌肤……看着眼前这个充满了异域风情,韩泰只留意一眼,还真就是大吃一惊。

东汉甘英所记载的有类中国的文献,在那里有西来大秦人。当时的汉朝人认为罗马帝国就像另一个中国一样位于世界的另一端。“秦”是泛指华夏范围以外比较落后的西方诸侯国。

孙权那货也是碧眼和紫发,其它轮廓和肤色与一般人相差无二,倒也不至于让人感到惊奇。但这黄月英……唯一的解释,就是在她的祖先当中,必然是有一部分的东欧地区血统。

虽然仍然是相貌奇特,但是结果却大大不同了。审美姑且先放一边,如果在后世,谁有一个外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