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标兵家庭(1 / 2)

加入书签

到了收获夏季产出粮食的时候了。

村子里每家每户,都忙着把自家地里的粮食收起来,背到村里的生产队去。

每当这个时候,就是生产队最为忙碌的时候。

计数的,拿着铁坨称称重的,忙着检查大伙儿交来粮食质量的……

工作人员恨不得一个人多生出几只手,真忙得脚不沾地。

不过,大家虽然忙,但基本上都露出喜气洋洋的表情。

只要丰收,只要收成好,那就说明下一年的粮食有着落了,大伙儿都开心。

“王老四家,上交粮食达标,出工人头平均每天五人,满勤,一共获得工分八百分……”

这边刚统计出一大家子的工分,那边统计的声音又响起。

“许多多家,上交粮食达标,出工人头平均每天六人,满勤,一共获得工分九百分……”

总之,生产队门口,就是一个平坦的大坝子,每当这个时候,盘点统计每家每户上交的粮食,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热火朝天。

炎热的夏季只是一个预热,等到了大丰收的秋季,这样的场面会更壮观。

赵家一大家子来了。

引起一阵骚动,和众人羡慕的注视。

“哎哟俺老天爷哟!你看看

人赵家,大丰收啊!不用等秋天了,现在交的粮食,估计已经足够他们明天的口粮喽哦!”

只见,老赵头、赵老太,两个老人各背着一个小背篓。

里面则装着满满当当的粮食。

而跟在两个老人家身后,依次就是赵建国、赵立业、赵和平他们五个男丁。

每个人都背着满满的一大背篓粮食。

更夸张的是,就连他家的小丫头,都背了一小背篓粮食,虽然没背满,只有半箩筐。

可已经足够让人感到震惊了。

这……

“天啊……赵家不是奔这达标的数量,这是奔着生产标兵家庭的标准来的,得奖励他们多少工分呀?”

为了鼓励大伙儿种地,一块地的收成,按人头来算,不管是不是一家人种的,还是几家人一起种,只要按人头算下来,这块地安排多少人,就按多少人头来算标准。

其实,这样无法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在里面混日子、吃大锅饭的人,有不少。

而赵家……

主要他家人多,但是成年的青壮年只有两个,偏偏赵建国性子直,一定要带着弟弟妹妹一起种地。

一来二去,没有人愿意和赵建国合伙,赵家成了村子里的为数不多的

几家,自己人耕一块地的例子。

一开始大伙儿都不看好。

现在,很多人后悔自己看走眼了,早知道跟赵家合伙,现在估计能多得几百工分!

“李队长,我们来交粮食啦!”软软看到李队长,挥挥小手打招呼。

“哟,软软来了。”

李队长自然也看到了赵家的大阵仗,直看得他笑眯眯的。

“来来来,我来给你们清点,你们背这么多粮食过来,是冲着生产标兵的奖励来的,我说的对不对?”

李队长的话,惹得软软挠挠脑袋,嘿嘿一笑。

这没回答,胜似回答。

看得李队长哈哈一笑。

由李队长亲自给赵家盘点,先是软软背的那半箩筐粮食,紧接着,老赵头和赵老太那两篓子满满的粮食,最后赵家五兄弟背的满满五大篓筐。

一个小背篓,就是三十几斤。一个大背篓,一百斤多一点。算下来,赵家这一趟,就交了六百斤粮食。

盘点之后,赵家五兄弟,又来回跑了几趟。

总共算下来,上交了逾两千斤粮食。

这可不得了。

赵家一家老小八口人,每个人平均就产了近四百斤粮食。当然,斤是市斤,不是公斤,可这也非常不得了。

这个时候,无论镇上,还是村子里,那些红砖瓦房的墙壁上,都用油漆刷了鲜红显眼的口号,人人都要当生产标兵。

实际上……

夸张的口号,几乎没人能做到。哪怕像赵家这样做到人均生产标兵的……少之又少,都没几个。

这样一来。

赵家在大伙儿的眼中,真就不一般了。

一时间,周围羡慕嫉妒的声音,不绝于耳。

李队长和几个帮忙盘点赵家上交粮食的工作人员,纷纷朝赵家一大家子,竖起大拇指。

“厉害,咱们村今年的第一个生产标兵家庭,妥妥的!”

软软一听,乐得回头看向自家人,见大家的表情都差不多,都显得特别的喜气洋洋。

显然,能成为本村第一个生产标兵家庭,以家庭为单位,是一件相当光荣的事情。

李队长也很高兴。

今年先是蝗灾,又是干旱,接二连三的灾难,要换作以往那些年,今年的庄稼几乎不用多想,早就没戏了。

但是,今年好运降临到村子。

蝗灾被解决,还额外帮到大家,干旱也被解决,整体的收成没有受到特别大的影响。

还有赵家上交的粮食,相当于好几个大家庭上交的粮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