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起居注 第371节(1 / 3)
——仁寿宫是东宫,顾名思义,它位于乾清宫之东。
作者有话要说:更新咯~~~~~~~~~
第273章 心思
其实这事儿,说到底也的确是东杨阁老持身不正,他收受贿赂在京里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要不然,也不会闹到这个地步。——说实话,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有分量的大臣上书正经弹劾东杨阁老,只是有几位年少敢言、勇于任事的御史上书而已,但东杨阁老的名誉,已经是闹得风雨飘摇,大有晚节不保的势头了。
几十年宦海浮沉,除了那些以气节闻名的直臣以外,谁没做过点经不起掂量的事?一般来说,贪腐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扳倒宰辅重臣的。就算罪证确凿,天子将奏折留中不发的可能性也相当高,颠倒黑白,将告发一方调任京外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想要在官场上找到正义和公正,还不如在家玩无锡大阿福呢,政治上的事情,看的就是个需要。天子需要三杨阁老守内阁稳定朝政,他们就是弹不倒的不倒翁,只要不是犯了大忌讳,一般收钱帮人平事、升官的事情,只要不是太过分,天子——现在也就是太后,也都晓得该压住不发,不把事态扩大。
但问题就是,现在东杨阁老已经是犯了大忌讳了……他已经越过了文武之间的分界线,直接把手插到了武将的升降中去了,而且还不是出于自己的政治利益,而是单纯的收钱平事——就是按照一般贪官的标准来说,这吃相也是太难看了点。
为了政治利益勾心斗角,以治国方略上的矛盾分派结党,虽然也是天子所不乐见,但这也可以看作是士大夫的权力。排挤异见者、提拔志同道合者,并不算是离谱,若东杨阁老是屯田筑堡、锐意进取的支持者,他要排挤掉一心保守,守住前线不思扩张的辽东守将,那还稍微有点道理可讲,不过现在全国上下在边事上的立场都是稳重保守,都指挥也没有什么立场上的错误或正确,纯粹只是使了钱保住自己的官位而已——须知道,都指挥和总兵都是封疆大吏级别的存在,此事说穿了就是东杨阁老为了钱可以阻碍正常的政治斗争,插手封疆武将级别的功过。
虽然说是以文制武,武将和文官就算品级一样,也是没的就矮人一头,但也没到这么过分的地步,试想今日会因为钱出面平事的话,明日会否又因为钱就把更严重的败仗给掩盖住呢?起码,御史奏疏中是这么说的,极力渲染了此事的严重性,就差没明着指住东杨阁老骂误国奸臣了。
是的,石峰口一事的真相,终于是暴露了出来,而且还是以这样一种正统的御史风闻奏事的途径,往上一下捅到了太后案头。几年前的往事在朝廷中又掀起了巨浪,而且,以奏疏里的口气来说,这不是把东杨阁老搞臭就能完事的,其目的就是要把他搞倒论罪!
这当然也激起了内阁的强力反弹,不论私下有多少纷争,内阁对外始终都是一个整体。说难听点,东杨要倒也不能因为此事倒,这对内阁的权威将是严重的削弱,再说了,谁知道余下两位杨大人屁股底下都坐着什么屎?东杨因为贪腐倒了,转头西杨家衙内杀人的事是不是也要闹出来了?这成何体统嘛!多年宰辅、朝廷重臣,难道连一点颜面都不留了?——再说了,这群老臣这几年来组了诗会,定期聚会唱和,着实是风雅无比,彼此间也联络了不少交情,此时被激起了同仇敌忾的心思,倒也真把矛盾放在一边,从内阁三杨开始,再到礼部尚书胡大人等老臣,全都是一个鼻孔出气,力保东杨阁老,口口声声,要严惩抹黑东杨阁老的御史。
就为了此事,现在朝廷上下是闹得乌烟瘴气的,没个宁日。太后压根都不敢让太皇太后知道此事,怕激起她的担心,耽误了她的休息。正好徐循这一阵子也在忙着安顿宫中事务,服侍太后养病,很多时候都只得她一人面对群臣,搞得太后是大有独木难支之势,今日有徐循陪着,方才安心了点,又怎会吝惜一个座位?反正她和外臣见面,彼此间也都要隔一扇屏风,屏风后徐循是坐是站,外臣们也管不着。
前有内侍喝道,两人进屋时,首辅杨大人已经跪在地上等候了,太后忙吩咐,“左右快扶起先生——先生有年纪的人了,不是早都说过行半礼就行了吗?——你们也不劝着!”
首辅杨大人恭声给太后、太妃行了礼,“今日求见,乃是送奏疏来的。”
一般来说,奏疏都是内阁写了票拟,直接送司礼监,司礼监转呈皇帝,皇帝认为有需要召见大臣,再派人过来召唤。首辅主动请见送奏疏,是比较罕见的情况,太后冲徐循使了个眼色,夸张地叹了口气,方才道,“可是有何军国要事,需要商量?”
“阁臣体面,已是岌岌可危。”首辅杨大人沉声道,“此亦为大事也,请娘娘明察。”
这略带恐吓的口气已经算是客气的了,过去一个月里,更过分的话首辅大人都曾说过。换做十年前,首辅大人肯定不能这么对宣宗章皇帝,更别说二十年前这般对太宗文皇帝了,奈何权力并非永固,长达七年的大权独揽,已经使得内阁在内廷跟前,有了很重的权威。太后即使不喜被如此对待,但也只能和徐循一样,忍着耐着,这口气,注定是永远都没有报偿回来的一天了。——身为顾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