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末代帝王求生记 第44节(3 / 4)
用?传说中,嬴政自统一天下后就信心膨胀,然后开始狂妄自大、天老大劳资老二,不再像以前那样虚心纳誎,能听进臣子的誎言什么的,所以现在是副作用开始应用到儿子身上?
见胡亥一脸呆滞,一副还没搞清楚状况的小模样,嬴政心里那叫一个半腔怒火半腔萌萌哒,用手一拍案桌,大声说道:“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被羸政这么大声一吓,胡亥支撑身体的手一抖,身子不由自主的往旁边一偏,脑袋在柱子“咚”的撞了一下,听声音感觉是挺重的一下。但胡亥却没有像以往那样,抱着头哭着要各种“抱抱”,只是皱了皱眉头,然后坐直身体,头微微低着,眼帘下垂看着膝盖,摆出一副垂眉低目,恭听嬴政的教诲的样子。
而嬴政也没有像以往那样凑上去,一边责怪赵高笨手笨脚,拿个药也这么慢,一边抱住胡亥“心”啊“肝”啊“肉”啊的叫唤,最后反而要胡亥倒过来安慰他说“父王,孩儿不疼,你别伤心了”,反而斥责一句道:“这么大人了,还毛手毛脚的,真是一点都不像话。”
依例训……你说依什么例?依扶苏的例啊。
除了训扶苏之外,嬴政对其他儿子都没有这么凶残——只凶不残,偶尔抓到你没好好读书,他就凶你一顿;凶完之后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只要别被他抓着,躲得足够远,他绝对不会没事就催你读书。
“好好读书我明白,为什么要学……这个?”胡亥看着书案上的《周礼》,瞪目结舌的看着自己的《周礼》老师。
《周礼》——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可能是战国时期的人所归纳创作而成。书中记载先秦时期汉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汉族……呸!本公子不是汉族!
本公子不用你来介绍《周礼》是什么?本公子想问的是,为什么本公子要来学《周礼》?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秦国人对儒家的态度,一直是呵呵呵……对《周礼》的态度,那就是呵呵呵呵……所以嬴政好端端的,怎么会让自己开始学《周礼》呢?难道嫌自己文明礼貌做得不好?乱说!幼儿园老师从来都夸他最懂事最听话,还天天给自己发小红花,自己哪做得不好了?
“少公子,请认真听讲,不要想东想西。”淳于越……对,就是扶苏的专属老师,著名的儒门大佬淳于越,一脸不快的看着明显在走神的胡亥。
左看右看,还是扶苏公子比较萌萌哒,一点也不像这个胡亥公子,身为学生不好好上课,竟然人在心不在的走神!还有,什么叫做“为什么要学……这个?”这么伟大的儒家经典,竟被这样的小鬼,以这样不屑的口气说出来,真是让人各种不舒服。
“为什么要学礼?礼主恭俭庄敬,为立身之本。人若不知礼者,无以得立身于世也。是故,所有的人都得学礼。”淳于越坐在上首,淡淡的扫了胡亥一眼,意味深长的说道:“年纪小时不知礼,不会有人怪;但若长大后还不知礼,就等同禽兽无异。”
胡亥抬起头,看着一脸谦和君子的淳于越。和学《周礼》比起来,胡亥更头痛的是跟着淳于越——这个焚书坑儒事件的导火索。就是这个家伙,在宴会上公开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被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最后导致焚书事件的发生。
古代师徒关系是很严肃的关系,要是自己和这倒霉的家伙定下师徒名份,难保几十年之后,自己不被他连累去守长……不,守长城是扶苏干的事,自己搞不好要被他连累去百越喂蚊子了。历史上,淳于越在被贬还乡之后,他听说扶苏被赶去守长城,又为扶苏代言,泣血上表,谏阻焚书,最后招来杀身之祸。
看淳于越这个表情,胡亥估摸着,要自己被赶到百越去喂蚊子,这家伙肯定拍手称快,不会像对扶苏那样贴心帖肺的……坑。不好意思,淳于越当时的所作所为,在胡亥看来,就是把扶苏又往坑里推了一把。
这也是个坏人!有这样子的坏人在,扶苏怎么能得到政爸爸的宠爱,当上秦二世。这样下去,扶苏只会和历史上那样,离皇位越来越远,而且……扶苏真得能守得住大秦的江山?虽然这个时代没有项羽,但说不定有姬羽、赵羽、魏羽在等着扶苏呢。
随着年岁的渐大,胡亥开始以一个政治家,而不是以一个高中生的眼光去看扶苏。扶苏优点是有的,除了被后世吹捧的那些,他以及几乎自己所有的兄弟,都有一个很明显的优点,同时也是缺点——那就是和东方六国的关系太深。
除了赵国之外,秦国长年于东方五国通婚,一通就是几百年,你家王后是我家公主、我家公主又是你家太子妃这种,血缘关系早乱得理都理不清了。在七国并存的年代,这样子的血亲关系,是维持和平的一种方法,但是在大一统的年代……有种东西叫做“太后干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