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2 / 3)

加入书签

董拙呵呵笑道:“本相听闻,文若的叔父荀爽,乃是天下大儒!

其担任院长的颍川学院,更是收揽天下英才,能人异士众多。

若是能请慈明公担任太学令,将颍川学院并入太学院之中,那不仅让太学院直接成型,颍川学院的诸多学子,也能有机会入仕为官,这岂不是两全其美?”

“这……”荀彧心中一惊,随即默然不语。

他真没想到董拙的胃口竟然这么大,竟然直接盯上了颍川学院。

颍川学院可是荀家六代家主,极全家之力开创出来的基业,乃是东汉六大派之一。

士族为什么受各地诸侯的重视,不是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着钱粮财富。

诸侯手中有兵,任你掌握通天财富,面对诸侯的强抢,也只能是为他人作嫁。

士族真正的底蕴是掌握着大量人才。

他们不仅将自己的家族子弟培养成才,有余力的士族,还会招揽寒门或是百姓中的英才,加以培养。

而这些寒门或百姓中的英才,在被培养起来之后,自然会被士族控制影响,成为士族跟诸侯博弈的底牌。

颍川学院和荆州学院,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颍川荀氏,荆州司马氏,皆是东汉最顶级的世家大族。

荀爽和司马徽虽然没有入朝为官,但他们在朝野中的影响力,却远远超过袁隗杨彪。

纵观曹魏一朝,荀家始终长盛不衰,代代在朝中担当重任。

便是因为曹操麾下重要的谋臣名士,基本都是出身颍川学院。

这些人不仅才学过人,有能力有手段,还相互帮衬,相互结党,岂是其他人所能抗衡?

除了能让这些人全都俯首听话的荀家之人,何人能够坐稳这百官之首的位置?

与之相对,诸葛亮为何能在刘备麾下手握重权,建功立业?

这固然是因为诸葛亮本身能力过人,还在刘备微末之时投奔,得的了刘备的信任。

但诸葛亮曾在荆州学院就学,拜水镜先生司马徽为师的经历,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荀彧默然不语,他并不想让荀爽来长安担任太学令,也不想让颍川学院并入太学院,至少现在不想,因为他还没有看清董拙。

当今乱世,诸侯并起,世家大族纷纷下注。

而颍川学院,是荀家最大的底牌。

必然是要经过多方考察,选出一位真正的明主之后,方才会考虑投资。

董拙是这位明主吗?

荀彧心中没有把握,毕竟就连他自己,也还没有投靠董卓,只是投靠天子,与董拙在朝中展开合作而已。

不过荀彧心中,也并不是非常排斥董拙。

抛开董拙以前在洛阳时的表现不说,至少就荀彧出狱后,与董拙的几次接触来看,董拙此人,当得起奸雄称号。

这样的人在盛世中,可能只能做个普通将领。

但在乱世中,却基本都能成就一方基业。

荀彧自己是不会投靠董卓,因为他忠诚朝廷,这一生也只愿为东汉朝廷出力,不想另投新主。

虽然他也明白,东汉朝廷能再次复兴的可能性不大了。

即便董拙失败,其他诸侯崛起,对东汉朝廷来说,处境也不会有什么变化。

但这只是他的个人选择。

对错无所谓,反正最差的结果也不过是赔上一条命。

能为心中理想付出生命,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但对整个荀家来说,就不能这么任性了。

毕竟家族是一个涉及多数人的集体,需要延续,考虑问题的第一原则,永远是如何生存下去。

所以,在董拙有今日地位和今日能力的情况下,其实也未尝不是一个投靠的选项。

董拙哈哈一笑,站起身来,拉着荀彧的手道:“文若呀,你也知道,当今朝中,有些乱臣贼子,总是看不清形势,屡屡与本相作对。

本相也是出于朝政大局的方面考虑,对他们多加容忍。

可他们不但不领情,反而变本加厉,有恃无恐,屡屡挑战本相的底线!

本相也是出于无奈,才会用些狠辣手段,是为了让他们感到震慑,心怀敬畏。

可若是文若能引进大量的新进学子入朝为官,冲淡他们的势力,与他们形成制衡。

那本相就不需要对他们太过忌惮,也就没必要非得用那些狠辣手段了。”

董拙说完,从案几上拿起那本文书,手指在上面敲了敲,然后交到荀彧手上。

轻笑道:“这本文书拟的很好,里面大多数安排,本相都很满意,只是有些细节之处还需要好好斟酌。

文若可以在好好想想,反正也不急,还有时间嘛。

等什么时候文若考虑好了,再将这文书给本相送来吧。”

“太师所言甚是,下官一定好好斟酌,尽早拟好新的文书,给太师送去。”荀彧目光一凝,连忙恭敬行礼道。

董拙拍了拍荀彧的肩膀,哈哈笑道:“不急不急,文若可不要太过操劳,本相听说,这段时间文若忧心国事,日夜操劳,都累病了。

这可不行啊,国事艰难,还要多多依仗文若,文若可不能因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