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夫妇的七零奋斗录 第16节(1 / 3)

加入书签

“老三以后生娃,咱不得送些东西?要是老三分不到房,他还得起房子,那砖瓦不得要钱啊,咱们能帮衬一点是一点。”

这样一说,吴氏倒是心安了,不过她没睡,拿着针线筐在油灯下做新衣裳。

第18章

吴氏的速度是极快的,不过一周,就赶出了两身新衣裳,料子是陈爱学新扯的布,里头装的棉花则是从旧衣服里掏出来的。

她本是想留着过年穿的,可这都做好了,就放在衣柜里,成天见,实在忍不了,便早早的穿上。

在乡下,大家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想要点布料可不容易了,因此那衣服洗得发白,上头是补丁又摞补丁,一看就是穿了好多年。

在这样的环境下,吴氏一身崭新的棉衣,在村里可是出了好大风头,人人都打听这新衣裳的来历,吴氏便顺着话头说了来由。渐渐的全村都晓得老陈家的三儿子是个孝顺人,头一个月的工资不仅交了一半给爹娘,还扯布做新衣。

陈老爹起初还说吴氏瞎得瑟,可过了一天,他也穿上了新衣裳出去转悠。

不过他爱惜得很,只不干活的时候穿,要干活了就把新衣裳脱下来,换上旧衣。

李氏和刘氏一开始也是打算把奶糖留来过年的,一半自家吃,一半回娘家走礼,奈何小孩子嘴巴馋,根本放不住,一天一颗,吃了不说还爱去学校炫。没办法这时候物资就是这么紧缺,能天天喝上一杯白糖水,那就美得很,更何况还是有着牛奶味的奶糖呢,春燕和柱子一下成为全村娃娃们最羡慕的孩子。

这下整个村的人都知道,老陈家的三娃子出息了,又会挣钱又孝顺友爱兄弟子侄,见到林若云就夸她福气好。

林若云心里真是又高兴又嫉妒,高兴的是陈爱学的名声终于给彻底扭转过来了,说起他再不会想到是傻子,而是好儿子好兄弟,嫉妒的是明明陈爱学没那个孝敬送礼的意识,都是她出的主意,偏偏叫他一个人担了好名声。

唉,什么时候她才能干出自己的事业呢,叫这村子里的人别再称呼她爱学媳妇,而是叫她名字,也夸一夸是陈爱学福气好娶到了她呢。

**

陈爱学在厂子里挖矿,这活累是累,但天天都干一样的,熟能生巧,产煤量也渐渐地跟上了熟手,这时候他就迫切希望自己早日转正,涨工资加绩效。

相较于煤厂的忙碌,农村就比较悠闲了。

这都马上到到冬至,天是越来越冷,地里的活儿没啥干的,各家就开始拾掇拾掇干柴,小竹林、后山荒林里,枯枝都被薅完了,连地上的枯叶也是扫得干干净净。

现成的干柴没了,就背上筐子去拿荒坡割草。林若云也不知道那草叫啥,长得有些像芦苇,但没那么高,叶子也更硬更刮手,大伙把它们割回来摆在晒谷场晒着,干了就收回家攒着。

今儿下雨,自然没人出去割草,各自在家猫冬。

林若云无聊,只好把看过的书再拿出来看。看了大半上午,眼睛有些累,便往外眺望放松放松眼睛。

咦,这外头咋还有花呢?不是众所周知的梅花,而是绿油油的叶子,毛绒绒的小白花。

她印象里没见过,便问了吴氏,“娘,那是什么花啊?”

吴氏只瞟了一眼,“哦,那是枇杷花,等到了栽秧时就能吃枇杷。”

枇杷?林若云有点印象。

她两辈子都呆在北方,吃是吃过这种水果,但真没见过这果子树,倒是来了南方才发现这边的水果真是多种多样啊。

这枇杷树是隔壁家的,陈家没有,林若云心里也想要,便去那树下扯了几根小苗回来,在自家院里种着。

弄完洗干净手,林若云打算做饭,却瞧见对面的吴氏在淘米。

白生生的大米,整整两升,没往里头加任何东西,这干啥呢?

“娘,你今天怎么煮这么多米?家里要来客人?”

她凑近了看,发现那瓦缸里的水有些发黄,还有些臭味。

坏了?这可不能吃,吃坏了肚子进医院那可不划算。

她正要劝,吴氏摆摆手,“谁家煮饭舍得下这么多米?这是泡的糯米,十来天了,我先洗洗,待会儿有人过来打米浆。要是干得快,咱家明早就能吃汤圆,正好过冬至。”

北方冬至吃饺子,南方吃汤圆,林若云还是知道的,但她不晓得汤圆的原料是这么来的,还以为是像面粉那样磨成粉加水和出来的。

“哎呀,那我可忘了,现在泡还能来得及吗?”

吴氏笑:“不用你泡,你才分到几斤糯谷?就用我这泡的,到时候你们几家一人拿一团去,好生放着,到清明都能吃呢。”

果然,下午刚吃过饭,队长就通知各家把米淘起来、带上布袋子,到大队办公室的院里打米浆。

林若云没见过,加上无事可干,也跟着去瞧热闹。

打米浆的师傅背着一个小机器,拎着一个胶桶,桶里还有细白的软管。

桶高高的摆在桌上,里面装满水,细管一端搁桶里吸水,另一端就出水淋到喂米的口子里。

师傅调试后没发现问题,就按下开关,机器轰隆隆的响,正式运作,下方流出雪白的米浆,边上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