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全新的方法(1 / 2)
珅在机营中的发现,绝对称得上是关键性突破
此前朱高煦要想调查蓝玉或朱允炆的谋反证据,只有到蓝玉府去搜。
但蓝玉又怎能将重点证据交给明面,这样下去只是白费力气。
像上次朱高煦大闹蓝玉府的时候,要不是朱高煦事先有一手的准备,他极有可能在蓝玉府吃瘪而丢面子。
如今珅机营之出,为朱高煦指出了方向。
只要查清这珅的机营,那蓝玉肯定不会跑掉。
即使扳不倒朱允炆也可以将蓝玉清除掉,可以说是砍下朱允炆手臂,日后朱高煦局面可以更有优势。
送走衡坦后,朱高煦干脆理清头绪,便到水灾暴发处实地勘察。
在与朱允炆意见相左后,朱高煦恍然大悟,朱元璋为何会安排自己与朱允炆共同解决此事?
通常情况下,派出二人时,对二人应分清主次,即一把手与二把手之分。
但朱元璋给予二人同样的权力,同样的身份。
如此低级的错误朱元璋可犯了,因此,这种行为难免涉及更深层次的可能性。
明明表面上化解洪水只是假戏真做,其实他想知道他跟朱允炆到底有什么关系。
两人若是彼此僵持不下,此事肯定无解。
因此,到底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回答是两个人相互妥协、共同协作才能实现。
而此事中谁能独占鳌头,还与日后太子之争有关。
按历史时间推算,如今离太子朱标之死也不过只有2个多月。
2个多月说短就长,说长就长,关于朱高煦到底有多大本事,全凭本事。
上次朱高煦在看洪灾时,内心面藏有某种东西,因此看问题的视角与想法也不一样。
可这一次来,朱高煦却看出了什么不同。
苏州被淹近半苏州重灾区自然不大。
为了排出这些水, 20天当然远远不够。
走走停停,朱高煦忽然发现有几个地方,有一个又一个坑,坑虽然不深,但由于其特殊构造,使其内部能储存较多水分。
此时柏油马路尚未形成,因此地上全是土,泡到土坑里,就迅速地渗到地下。
这些坑除加速水下渗外,还能将地表积水囤积起来,延缓地表洪水压力。
经打听,朱高煦才知道那些坑都是唐璐叫人挖的。
似乎这位唐璐不但是一位心系人民的好官员,而且能力方面也非常突出。
朱高煦要想与朱允炆、蓝玉分庭抗礼,光靠亲爹朱棣、还有锦衣卫还不够。
他要有一群在政治上有支持的人,这都会影响他后来与朱允炆的争斗。
如今来看唐璐可能就是很好的选择。
朱高煦早就开始盘算,要将唐璐从他身边拉上来。
从地上一个又一个坑坑洼洼里,朱高煦受到启发。
他还记得前世常看到的同样一件事——下水道。
城市降水将在一个较好的降水系统中,完全向地下渗透,并通过蒸腾作用回馈到雨水中去,从而构成一个最佳循环。
苏州目前排水系统明显不多,它们排水的惟一方法是将这些表层的水调往别处。
当然现在要想把下水道建起来,那个困难还很大,不过以后就能把这种事情计划好。
南方城市的排水系统一旦交给修建,就不需要过于复杂了,地表下挖上几个深坑就行,以后即使真有洪灾的话,那么就能第一时间缓冲。
若将此种建议送给朱元璋,或许能获得称赞,再添印象分。
朱高煦的思绪是无穷无尽的。
抗洪工地上,唐璐带了很大部分当地老百姓在泥水中流淌,有人坐上这条羊舟冒死抢救不幸溺亡者。
目睹了堪称众志成城的一幕,朱高煦内心也是颇有感触。
有唐璐管理,洪水比刚暴发时减轻不少,如今已能依稀看见被冲堤坝。
但洪水仍断续上涨或下跌,一直未能停止。
这时朱高煦忽然想到自己前世抗洪经历。
他认识到目前的洪水程度甚至不需要疏解就能在很短时间内化解。
朱高煦思前想后,准备踏进泥泞中寻找唐璐时,被韩旭拉走。
“大人们身份高贵,如何能够践踏在泥中呢?”朱高煦是明朝初年着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认为:“我虽身为宰相,但不能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帝。”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与宦官斗争多年。韩旭有此想法制止朱高煦。
“作为官,更要做表率,何况我们也是大明人,哪有高贵不高贵的呢?如今化解洪涝之事更为重要。”
朱高煦边说边撸起衣袖用绳绑好,然后淌泥水走向唐璐。
在指挥人民抗洪时,唐璐见朱高煦竟向他走来,双目圆睁。
“老爷,你身份高贵,万不可使啊!”
唐璐所说的与韩旭相似,终究是封建王朝,思想基础依然一样。
“有什么使不出来的呢?莫多说无益!我还有个抗洪的良方呢!”
朱高煦淌出了泥水,而唐璐早已驰骋于泥水之中,为了可以让朱高煦少走弯路。
“堤坝如今已隐约可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