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解围(1 / 3)

加入书签

阳春三月,春回大地。

金名池在暖暖的阳光下冰雪消融熠熠生辉,琼林苑垂柳抽芽绿树茵茵,城内城外各条道路上车马辚辚,人行如梭。

金军自去年年底两路入侵,目前半数已经退出宋境,中山、河间两府及沿边诸州军得以保全。消息传来,京中士民群情振奋,市井之中鸣锣敲鼓以为庆贺,朝堂之中歌功颂德大呼吾皇圣明的声音多了,呼吁王师挥戈北上,收复河东失地,解救生民于倒悬的声音再次大了,而金军围城期间倒向主和派的朝臣,此时也及时悬崖勒马,明智的改弦更张。

民间主战的音量高了几分,朝中弹劾主和派的弹章也多了起来,一场正本清源反攻倒算似乎在所难免。朝中赏功罚罪,厘清人事自是正理,政事需要有能力的官员操持,皇帝也需要搭建自己的亲信班底。在这样的背景下,蔡京、童贯、蔡攸等徽宗朝臭名昭著的六贼及余孽被勒令监视居住,李梲、郑望之、李邺、王孝迪等主和派骨干悉数罢黜,李邦彦的首相地位也岌岌可危;空缺出来的位置,迁唐恪为中书侍郎翰林学士,何桌尚书右丞,耿南仲尚书左丞,许翰同知枢密院事,而半年以来坐着火箭升官的吴敏隐隐有接任首相的趋势。

一切都在向好,女真入侵的阴霾几乎快一扫而空。在此期间,一个不和谐的声音传来,挑动着京中君臣敏感的神经,太上道君皇帝又出幺蛾子了。

却说徽宗仓促禅位,又带着老婆仓促南逃后,一路巡幸至镇江停了下来,而后截用江南资财修建宫室庭院,奢靡之风不改。此外,令朝中君臣最为不满的是,徽宗并不愿意失去大权,毕竟他此时才四十三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因此镇江行营粉墨登场,京师诏令难入江南,隐隐有另立中枢的味道。

在这样的形势下,奉迎徽宗回京限制其权力就成了举朝的共识,也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毕竟当朝诸公与新皇或多或少都有共情:大事不妙时你留下一副烂摊子跑了,害得留下之人一个多月担惊受怕风中凌乱,现在金军撤了倒又想起摘果子了,哪有这般好事?而朝中其他事情,比如什么金军还在围困太原,什么种师中已经驻军真定,什么姚古收复了隆德府、威胜军都要往后靠靠。

既然有了行动共识,自然有人吹响号角,有人担当前锋,有人作为策应,当然还得注意方式方法,以免造成父子反目引发物议。历经小范围的筹谋,大范围的讨论,最终形成行动纲领,这套组合拳下来隐隐也有了行军打仗的韵味。

起居舍人汪藻作为钦宗的心腹率先开炮。他以孔夫子“谨身节用以养父母”的言论,从道义层面提出迎回徽宗以尽孝道,此外,他还建议以宰相为迎奉上皇使,天子率百官东向临遣于庭,退而斋居蔬食,清宫以待,做足对上皇的恭谨与虔诚。这理由正确的无以辩驳,谁也挑不出理,很快便议定以门下侍郎赵野充太上皇行宫迎奉使。

接着,秘书省校书郎陈公辅上书,提出另择重臣迎候徽宗,理由是恐赵野辈不能曲委为陛下感激陈情,建议更择重臣往前路迎,避免万一上皇圣意稍有所疑时,能为陛下恳切备述笃孝之诚。

三月十七,徽宗至南京而不入,李纲自请出迎,条陈奏对围城以来诸多事宜,表达了今上思慕欲以天下养之意,尽释两宫之疑;四月初三,还都居龙德宫,耿南仲建议尽屏其左右,于是内侍陈思恭、萧道、李琮等十人并行贬黜。

在外敌仍在肆虐的情况下,满朝大员殚精竭虑折腾了月余,朝堂君臣耗死了无数脑细胞,此刻终于把徽宗变成了没牙的老虎,关进了笼子。

京师,皇城,延和殿。

同知枢密院事许翰抬脚迈入,便见一大幅舆图置于墙上,年轻的天子背对他负手矗立,似是陷入了沉思。许翰行礼如仪,钦宗皇帝与他寒暄两句,便把他召到近前。

自上书主战得到钦宗看重后,许翰也借着赏功罚罪的东风位列西府,隐隐成为朝中主战的扛鼎之人。他稳步走上前去,只扫视一眼,便发现了天子此次召对的重点——太原。

查看舆图对钦宗来说是个苦差事,他自幼长在宫中,又是继位不久,大宋四百军州,除了四京之地他有所了解,多数军州对他来说只是个名字,而连听都没听说过的军州更是不在少数。要是没有女真南下这档子事,他也不会去特意关注河北、河东的山川地理和城镇分布。而且此时的舆图做得实在抽象,这又进一步加大了他的理解难度。

眼见钦宗盯着特意标注出来的太原部分蹙眉不语,许翰当即引出话题,“陛下可是在忧心太原战事?”

钦宗点头,“太原围城已三月有余,周边城镇皆为贼占据,孙翊、折可求、刘光世等带兵解围或败或亡,如今孤立无援

(本章未完,请翻页)

,如之奈何?”

许翰慷慨以对,“太原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不可不救也。”可能是怕钦宗对太原的重要性不理解,他手指舆图开口解释,“太原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太行山雄居于左,吕梁山巍峙于右,云中、系舟二山合抱于后。如今北面雁门、石岭诸雄关险塞皆沦丧,太原已成阻挡金人南下的最后一道屏障。”他手指往下继续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