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唯一的女子(1 / 2)
东岸是一片平坦的草地,周围种了些花草,两边各有一个凉亭,不过诗会却不在凉亭中进行,毕竟凉亭太小,装不下那么多评委,所以文星书院挑选了一块空地,在上面搭建了一个比较大的看台,上面还临时搭建了凉棚,摆放了十几张桌子和几十把椅子,想来这是给评委和一些有头有脸的人准备的。
而一些文星书院的学子正在那上面忙碌着,有一人指挥着往桌子上面摆放“美酒佳肴”,董晴细看过去,只是一些水果和酒,没什么好吃的,可对于这个时代的人而言,这两样东西说是美酒佳肴并不为过。
而在那上面指挥的人正是董航的同窗廖远,他时不时的向董家摊位上看看,又看看湖对面,好似在寻找着某人……
待诗会正式开始,文人学子们徐徐进入位于湖畔东岸的会场,到这里女子便要止步了,只能移步湖西岸的赏芳亭附近隔水相望,远观诗会现场。
董晴也看到了站在郭茂实身边的董航,几日不见,他又长高了几分,气质照比一个月前有了质的飞跃,那不苟言笑,装作小大人似的样子,还是挺唬人的,叫谁看了也不会想到,一个月前的董航还是一个因穿小豆子给的旧衣服而闹脾气的小孩子。
董航在看向董家摊位的时候明显一愣,看了看董铭生又看了看董晴,一脸的不可思议。
董晴知道,他这是认出了自己,不愧是自己的亲弟弟,自己乔装成这样还能一眼看出来,于是给他投过去一个灿烂的笑容,配上董晴那涂得漆黑的脸,牙倒是显得异常的白亮。
看到这笑容,董航知道对面那个少年就是他的姐姐,于是也开心的笑了起来,在他的心里,姐姐是比娘亲还要重要几分的存在,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离不开董晴的教导和付出。
此次参加诗会的书院一共有九个,常乐县四个,桑原县五个,一共到来的学子近千人,一下子就让原本宽敞的场地,变得拥挤了起来。
董晴原本觉得她所处位置看向看台还是挺轻松的,可现在要垫脚才能勉强看清。
陈枉然见状给他搬来了一个小板凳,让董晴站在上面看。
可站在板凳上的董晴,看到一旁还比他高一些的陈枉然,心中又有些不是滋味了,上辈子的她可是身高一米七的大长腿,这辈子现在已经快十三岁了,身高还没超过一米六,也不知道再过几年会不会长到上辈子那个身高,毕竟容蓉就不是很高,印象中的董铭祖也不是十分高大,也不知道灵泉的力量会不会战胜强大的基因。
看台上,除了每个书院派出的两名作为评委的教习外,还准备了七个空位,正当董晴还在纳闷这七个人是谁的时候,原本在湖中间的那艘打着怡红楼旗幡的画舫缓缓靠岸,从那上面走下来几人。
走在最前面引路的人赫然就是陆良才,不过想想也是,此次诗会在石安镇的地界举行,他身为镇上的里长,自然是要出席的,可是后面的人董晴却是一个不识,让她觉得意外的是,居然还有一名身材婀娜长相明艳的年轻女子跟随在其中。
诗会不是不让女子入场的么,这名女子到底是何身份,居然敢这么明目张胆的进来?而且已经起身站在看台上等候的葛庭见状也不拦。
不过董晴的疑问很快就得到了解答,毕竟身为主办方的葛庭,还是要将他们的身份一一介绍给下面的学子知道的。
从画舫上下来的,除陆良才外,一共有九人,其中年纪最长的看起来足有八十多岁,头发已经所剩无几,但精气神却还不错,“老而弥坚”大抵说的就是这种人了,就见他身穿一袭灰袍,举止沉稳,神色威严,此人正是郭茂实一辈子再也不想见到的那位前翰林院院士,当世名家大儒——侯振华。
他的旁边还有一个身着青衫的小童,生的眉目清秀甚是可爱,看样子也就七八岁的年纪,正是活泼好动的时候,但他却表现出了与其年龄截然相反的气质,只见他一上台就站立在侯振华的身后,目光清冷的扫视了一遍台下那些三两成群正高谈阔论的学子们,然后摇了摇头,轻蔑一笑,就把目光放在了青龙潭的风景之上,似是对这场诗会没了兴趣。
再看坐在侯振华右手边的,是一名头戴高士巾,身穿直裰,腰佩宝剑,脚踩浅面乌靴的中年人,如果抛去那柄宝剑不谈,这样的打扮本是当下乡绅和士大夫们最喜好的便服,只不过他这身行头,用料却比常人稍微考究一些,单是那双竹节麻编织的靴子就值五两黄金,可见此人身份不一般。
而葛庭接下来的介绍也证明了这一点,此人姓胡名舟,乃是一名京官,现任从五品工部员外郎,虽然从五品的官阶扔在权贵多如牛毛的京城里,连个水漂都打不起来,但在一众评委之中,已经足够鹤立鸡群了,尽管侯振华的名望与影响力胜过他不知多少倍,但既然致仕,那名义上就是一介布衣了,所以这位胡舟胡大人就是整场诗会上官职最高的人。
而坐在胡舟右边的则是一名儒袍文人,看其头发斑白的程度,年纪没到古稀,也至少得有花甲了,此人打一落座就开始捻着胡须,审视台下的学子,时不时还要指着其中一两位名声早已传至他县的佼佼者,和旁边的胡舟、侯大儒交谈一番,那点头又摇头的做派,像极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