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918应战计划(2 / 2)

加入书签

会合,陈恩亮也有信心用侧背装甲攻击的战法,对其围而歼之。

真正对东北威胁最大的是日军从海上攻入东北,东北漫长的海岸线要想处处设防是根本办不到得的。而现在的日本就具备这种在海上发动两栖攻击的资本,无论怎样发挥空军的力量,都无法长期阻止日军的海上行动。而且日军很可能在辽南地区登陆,重兵强推向沈阳这样的东北腹心之地。到那时,从东北撤退入关的道路就会被切断。

所以这仗要把短期内日本能调入东北的军队尽可能消灭,这样在他们二次动员在入侵东北时,中间间隔的时间就会足够长。那样东北才能从容布局和撤退,保全东北的工业精华和财富。这也就是为什么陈恩亮要大动干戈搞什么装甲集团深远穿插的动作,并不是要争个什么风头或者个人名声。完全是为了最大限度保护东北经济、财富和人力资源,保全国家骨血这个最高政治目标而采取的最积极的攻势防御战略。

如果朝鲜来援的日军不去救援辽南被围的第2师团,而采取翻越千山山脉,强攻沈阳的莽撞打法,陈恩亮的方案对此也有准备。那就是全军主力南下一鼓聚歼第2师团残部,坚决封住连山关防线,把来援日军封堵在几百里的山路上,动用空军实施火攻,直接把他们烧死在密林当中。然后主力再从岫岩方向穿过千山山脉,直取安东江口,绝对能做到不放敌人一枪一人出中国。

总之,陈恩亮的策略就是“先取中间,南北齐攻,围点打援,迂回包抄,大量歼敌”的设想,他是有自信打出一个不同的918事变,结局也不是中国军队溃逃千里,全面丢失东北,而很可能是他歼灭大量的日军,暂时守住东北,从容转移东北的财富和人力资源。

为什么说暂时守住东北呢?陈恩亮在计划中也分析,有两个原因致使东北在这个时代不能坚守到底。

其一是东北的地理,东北悬在中华实力圈的外围,多面受敌,自古就是很容易被外部势力切割出去的地区,一如现在的台湾。对日本而言,东北的南面和东面,都是外敌很容易发起进攻的通道。东面的朝鲜已经变成日本的直属领地有二十年了,可以作为进攻东北的后方基地。二次动员入侵东北的日本大军只要强行越过了狭长的长白山-千山山脉,就能推进到无险可守的东北大平原地带,从而可以积聚一泻千里的兵势,再无法阻挡了。

更要命的是东北南部的环渤海地区,在当下中国没有海防的情况下,几乎是门户洞开,根本就无法有足够的兵力建立大纵深防御的。日军恰恰拥有远东地区最致命最强大的海军,几个昼夜就能从其国内转运兵力到达渤海沿岸,从容选择登陆攻击点,对辽宁最精华的地域实施向心攻击。那怕是东北军再多再强大,也没法应对这种来自软腹部的打击。

其二,就是张学良本人,毕竟他的思维还是站在地方军阀的角度考虑战略战术的,守土的决心是远远不如保存军力的想法来的大。中国这个时期的军阀都是把自己的部队当作命根子,一旦没了自己的军队,也就没有了地盘,自己就什么也不是了。若到了与侵略东北的日军进行事变后的大决战之时,在判断出来即使打光自己的军队,也保不住东北时,他还是会转以保存军力为第一要务,即使丢弃他的基业之地东北也在所不惜,毕竟他还有华北这个地盘嘛。

秦川几个人意外地穿越到这个中国最艰难的时代,可不是几个年轻的屌丝来闹闹场面图个热闹就行了的。几人都有广泛系统的学识积累和步入中年的思维理性,不会认为东北在这样的国内国际环境下,能守个坚如磐石。几人之所以帮助张学良保卫东北,只是想改变一下中国羸弱怯战的风气,打出一点牺牲为国的精神榜样,籍此振奋国人,激发出拼命维护民族尊严的勇气来,赢得国家的尊严。东北军在原来时空里不战而逃,失地几千里,让国家和民族蒙受了羞辱和蔑视。这可是后世国人普遍心里的痛啊!

所以说,即使如陈恩亮在后世对日本人很是不屑的军中精英,也必须按照当下中国的实际情况,设计的东北抗战的最终形式。还是要像这世的一样,转入长期的敌后抗战形式,舍此别无他法。现阶段只能利用日本不论是思想上还是军事上都没有做好全面对华战争的准备空档期,利用东北军暂时的兵力的优势,速战速决。之后再安排今后的东北游击战争布局,主力部队最后也不得不暂时放弃东北,转向关内的抗战。

秦川和几个心腹参谋们仔细研究和推演了陈恩亮的方案,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案很切合实际,料敌全面,设想大胆,计划周密且能因敌而变,始终掌握战役的主动,没有什么大问题。

秦川觉得他们并没有说全,陈恩亮的方案始终遵循一个原则,在他很熟悉,可能这些参谋未必清楚。那就是:在战役的每个阶段,都坚持了对敌保持了兵力或火力优势,而且是采用机动调度的方式,在对敌大战时保持这种优势更明显。对此他是服气的,不愧是共和国的军中精英,制定的计划比自己的想像还要完善和可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