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口径之争(2 / 2)

加入书签

句“威力怎样?”

“在400米内其杀伤力不弱于79步枪弹。”秦川坚定地说。

“怎么只有400米?”张治中不解地问。

“400米足够了,张,你应该知道,对普通士兵,超过400米以上的距离,目标看都看不清了,根本就不要指望能够精确命中,除非他是天才!”魏采尔到底对武器的研究功底强过张治中很多,出面给张治中解释。他又转向秦川问道:

“如果后坐力降低很多,那么随分队作战的自动武器应该就可以大幅度减重了,是吗?如果是这样,我们能不能研制一种随队的轻机枪?”

“已经在试制了,将军。我们试制的轻机枪重量很轻,尺寸也不大,完全可以用一名士兵携带和使用,不需要配备副射手和弹药手。按照我们的设想,每个班编制里装备两支,就可以使现有的常规步兵变成大战时德国的前线突击群一样具备不错的打击力。”

秦川无意中挠到了魏采尔的痒处,这位一战时德军总参谋部的作战处长,以切身的经历,无比地厌烦那种壕堑战。对大战后期德国出现的前线突击群战术非常推崇,今天秦川一说起这事,顿时就把他的胃口吊起来了。

“秦,能不能为教导师部队供应一个师的新装备,就是你刚才说的那些,我想要在这三个师当中做一下对比,取得第一手的资料。不能再让兵工署那帮白痴再提什么只存在于纸面上的东西,来决定国军的武器选型了!”

秦川知道,对于魏采尔带出来的36、87、88三个师,要采用什么武器,基本上就是他自己说了算的,根本不需要通过老蒋,这也是老蒋给他的权力。秦川只是不知道瞿振渝那里能不能生产出足够的新枪数量,他只好推说要问一下大沽厂再回答魏采尔。魏采尔倒不觉得失望,仍旧眼光热切地盯着秦川,好像怕他变卦似的。

多年之后,秦川才知道,他们今天关于国军制式武器选型的讨论,特别是关于基础的步枪口径和选型的争论,实际上帮中国节约了4年的时间,让中国没有在选什么中外武器来武装自己军队的争论和斗争中浪费过多的时间。因为半年后,装备了龙牙步枪和大量新型轻机枪的东北军攻击部队,在东北辽东地区抗击日军侵略的“1.28东北抗战”当中,杀出来鼎鼎威名,使得国军很快就确定了武器制式,后面直接转入了生产准备,为抗战时大规模生产正产和装备赢得了不少时间。

只是中国兵器史上,就再没有什么“中正式步枪”了,只有一款法国人看了很是眼熟的“龙牙”步枪。因为这支枪一次的装弹量达到10发,所以民间送了个“十连响”的绰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