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救灾方案(二)(2 / 2)
察过瑞士联邦的民兵制度。那次考察,他是深有感触。一个弹丸小国,国民之数仅有数百万而已,但却通过全民军事教育,维持了可动员高达50万人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寓军于民的国策,更是公民对国家和军队的自豪和热爱,愿意为国而战,为国牺牲。如果没有良好的军民关系,还是像中国现在这般军民对立严重,谁又肯当兵,谁又肯保国安民!这军队,就像秦川说的那样,就如鱼与水的关系,想要国防的现代化,首先就应该是国家、军队、民众关系的正常化。所以秦川刚说完,他就情不自禁地鼓掌叫好。
“秦将军说的这是至纯至真的道理啊!当兵的自豪感不是来自他身上威武的军装和手中杀人的利器,而是对国家的认同和对民众的捍卫责任。若没有这点自豪与使命,谁又肯为国牺牲,为民舍命呐!
总司令,秦川说的正确,应该让我们的国军部队积极投身到这场救灾工作中,不但能培养官兵的责任感、自豪感,也能体现我南京中央对灾害的应对能力,对民众的爱护之情。这总比那些天天说‘以党治国,以党救国’的空话来的更实际,更符合先总理的扶助农工的遗训吧!”
老蒋听的也动容,又听了蒋方震的话,把军队救灾的事情上升到与广州伪中央争道德高地的高度上了,心里一下就豁然开朗。他兴奋地一拍扶手,连叫了几个好,于是这条便通过了。
自己启发了自己,变得意气风发的老蒋就命令何应钦,让他赶紧安排部署军队参加救灾的计划,并要求为此特别设立一个“护民奖章”,用来褒奖今后在救助民众中里有功劳的官兵。
接下来便是议决组织青年志愿队的事情了,因为在前一个问题上,秦川展现了高于一般军人的政治智慧,谋略格局不拘于了某个局部领域,很有大局观,所以秦川只是提了对灾民的安置和教育转型几个关联的设想,就引得众人赞叹。身在工业贫弱的中国,绝大多数人都会对工业化有着一种无法言状的希翼,既然秦川的计划能够为中国储备和培训数量巨大的产业工人队伍,还能使灾区灾后有限的资源不被进一步摊薄,救灾和发展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于是这条意见也在众人的纷纷称赞中通过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