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斩1章 斩龙脉(2 / 3)

加入书签

这个鼎式香炉-虽然是小白龙盖章的仿品,但是样式这么像,真的是巧合吗?

一行人一边聊着,一边跟随张金飞来到后山。

山路陡峭,张金飞没有走在前面带路,而是停了下来,站在路边,给众人指路:“大家慢点,小心这些碎石头,别滑倒了,我们家祖坟就在前面。”

安如故路过的时候,突然问了一句:“这个青铜大鼎仿品是根据丢失的那个青铜大鼎来仿造的吗?”

“你怎么知道?”张金飞微微睁大--眼睛,随即鼓掌笑叹:“安小姐,你真是料事如神啊,我都没说这件事,你都知道了。”

“确实是这样,我舅爷爷很喜欢那个顶,当时村里还没有照相机,他特地租了一台相机,把照片全拍下来了。”

“他的遗愿就是把那只鼎找回来,我实在是找不回来,于是寻思着给他找个仿品,就给他找一模一样的,也不算糊弄他。我找到那些照片发给他们,让他们照着这个做,这个定制品也花了不少钱呢!”

“我知道了。”安如故点点头,随即又问:“那你还留着真品的照片吗?”

张金飞有点茫然:“看祠堂的不行吗?丢失的和现在摆着的长得一模一样。”

“未必一模一样。”安如故淡淡道。

她想找到原品的照片,给小白龙看看。到底那只原品和祠堂的一样是人们仿造的仿品,还是真正的青州鼎。

如果是后者的话,那可了不得。

九鼎是夏商周时期的镇国之宝,是王权的象征。周朝末年,很多诸侯竞相追逐九鼎,拥有了九鼎,就是华夏正统。

《史记》曾经记载,“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秦武王,也就是秦始皇爷爷的伯伯嬴荡,跑到洛阳举鼎,举重过程中出了意外,四百多斤的大鼎掉下来砸中了胫骨,以一种神奇的方式名垂青史。

这个所谓的龙纹赤鼎正是九州鼎之中的雍州鼎。

据说,秦始皇找到了九鼎,在运送的过程中,其中一鼎掉落泗水,派了几千人去打捞却没捞着,只剩下八鼎。后来九鼎销声匿迹,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最后人猜测,八鼎应该是葬入了秦昭襄王或者是秦始皇的墓葬。

之后汉武帝在汾水找到了大鼎,特别高兴,大赦天下,还把国号改成元鼎,亲自去迎接九鼎。但是泗水和汾水并不相通,青铜大鼎怎么可能跑那么远?所以后世的学者普遍认为这是一通闹剧。

没有人能回答清楚九鼎这古往今来无数人追逐的镇国神器的下落,既悲剧又可惜。

算算位置,海城在古代属于青州。如果原品真的是九鼎之一青州鼎,那……收破烂的可真是赚大了。

“好吧,那我找找。”张金飞见她非常好奇,于是从口袋中摸出手机,给家人发去信息:“我家里有原版,等等,我让家里的保姆拍个照,发过来。”

在等待的过程中,张金飞沉思良久,冒出一个猜想,好奇地问:“安小姐,为什么要看照片?难道你见过这只青铜鼎吗?”

她想到刚刚安如故跟那些外国人聊青铜器,模样煞有其事,连锈迹都能分得出来真假,好像不是外行。莫非安小姐的业余爱好是搞收藏?曾经见到过那只被偷的青铜鼎?

安如故摇摇头,坦然说道:“没有。”

如果祠堂里面的仿品是一比一复制的话,那么真正的大鼎体型很大,很可能有四百多斤。

而出云观的归元鼎体型只有一半,样式不同,总不可能是青州鼎缩水了吧?再说了,归元鼎锈迹斑斑,包了浆似的,根本看不出来花纹。两个青铜鼎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

“唉,那好吧。”张金飞重重叹息,低头看了眼手机,说道:“家里的阿姨说,她正在书房找,估计还要一会,不如我们先去看看祖坟。”

“好。”

此时已是春季,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绿草抽出嫩芽,蝴蝶在花瓣上飞舞,颇有一番情趣。

但是越往前走,草木越为稀少,好像从春天回到冬天,万物沉寂下来,透着萧瑟的意味。

当看清面前的山坡,不少眼尖的人当即变了脸色。

张金飞还浑然不知,一边往前走,一边竹筒倒豆子似的说:“大师们慢点走,山里路湿滑。”

“我们海城位处平原,山很少,但是我们绿树村倒是有不少小山坡。这个山叫做伏龙山,葬着很多祖先,每年清明冬至,都要烧好多纸嘞。”

“我们家原本在这个山坡,但是经过大师指点,我们把坟迁到另一个山坡。你们快看看,是祖坟出了问题,还是我们单纯倒霉?”

张天师远远看着那个小山坡,却停下脚步,不肯跟着张金飞往前走,心里有点抗拒:“当然不是流年不利,你正走大运,只会越来越好。”

张金飞不认识张天师,不过看他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样,心里顿生仰慕之感:“那是怎么了?”

还没等张天师说话,慈航大师脸色黑如锅底,连连叹息,好像无比颓唐:“施主,是贫僧看走了眼。”

不少人眉头紧锁,面色凝重,有些人小声窃窃私语起来,一副高深莫测的模样。

张金飞:“???”

他见众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