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发展(1 / 2)

加入书签

话说董卓立刘协之初,想拉拢朝中有才之士,便举荐曹操为骁骑校尉。但曹操对董卓并不看好,在听说董卓要找他议事时,曹操改名换姓,逃出了长安。

曹操不见了,董卓很奇怪,这奇怪的后果就是曹操上了通缉令。曹操只能躲躲藏藏,但还是被中牟县亭长怀疑,幸好有人认出曹操为他求情,曹操才安全回到了陈留。

董卓很不解曹操为什么跑,去问李儒,李儒摸了摸胡子,说道:“董君认为你做的事如何?”

“按正统来说,是大逆不道!”董卓想都没想。

“那还有什么好奇怪的呢……不过,这也说明主公你看对了人。”

“李儒,当初可是你叫我下决心的!”董卓这下恼了,一拍桌子走到李儒面前。

“所以呢?”李儒笑了笑,“主公你就对自己这么没信心吗?我们走的,是霸道,这种小事,何必拘泥。”

董卓一下茅塞顿开,不再过问。不过这次谈话后,董卓变得更加残暴,甚至还为自己制造了“酒池肉林”,俨然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董卓的行径天下皆知,他们都想杀了董卓,但都在等一个机会——变强的机会。

行动最积极的是袁绍。

本来董卓是很恨袁绍的,可他听人说不能激怒袁绍怕引起事变,便反而封了袁绍为勃海太守。

袁绍索性也不走了,在冀州广施仁政。一时间,冀州百姓安居乐业,无不对袁绍感恩戴德。袁绍也不是装的,一直奉行着仁政,就这样袁绍的名望到达了顶峰,成了实际的冀州太守。

一时间,河北的人才纷纷归于袁绍门下。文有荀彧、田丰、逢纪、审配、沮授等等(这时候田丰、沮授还未归顺),武有张郃、高览、颜良、文丑(后来被称为河北四庭柱,此时只有颜良、文丑)等等。

为什么袁绍能有这样的号召力?不仅仅是因为袁绍家境显赫和他诛十常侍、反董卓的威名,还有他仁义厚道、礼贤下士的人格。

值得一提的是,荀彧却在审时制度下离开了袁绍。不是因为袁绍不待见他,反而对他很尊敬。但袁绍手下文才众多,皆不逊色于他,他又来的晚,在这想要脱颖而出很难。荀彧的愿望是扶汉,袁绍虽然做的事都是扶汉,但未来呢?如果荀彧当不了袁绍的首席文官,那就无法劝说袁绍全力扶汉。

所以他走了。

荀彧走了,袁绍也不怎么在意,毕竟手下的人才够多了。但他也厚道,大力送别了荀彧。

“全心扶汉又能力出众……”荀彧心里是这么想的,在经过反复的斟酌后,荀彧去了陈留,曹操的地盘。

此时的曹操,已经是响应袁绍号召,招募人才准备讨伐董卓。凭借曹操多年来的为官名声,他也吸引了不少人才。而第一个来投奔的,便是夏侯兄弟——夏侯惇和夏侯渊。

为什么他们这么急着投奔曹操呢?

因为他们实际上是兄弟。曹操的父亲曹嵩,原本叫夏侯嵩,后被曹腾收养,改名为曹嵩。也正是因为曹嵩和曹操自己的才华,曹操的人生才能畅通无阻。而夏侯兄弟虽然和曹操已经异性了,但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感情仍然很深厚。

夏侯惇,字元让,性格豪爽嫉恶如仇。少年时因为几个混混欺负他的老师,夏侯惇硬是杀了这些混混,然后自首。因为受到县令赏识而被赦免。从小和夏侯渊(字妙才)一起学武,夏侯惇善用枪,夏侯渊善用刀和弓。二人都武艺无双。

曹操得这二人十分高兴。

很快,荀彧也到了。

曹操听到此事,曹操连忙去迎接,见荀彧是来投奔自己的,感叹道:“君是我的子房啊!”

子房是谁?是汉朝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是智慧的代表。

那这荀彧是何人,竟然能和张良做比较?

荀彧,字文若,颍川人。少年就被称为“王佐之才”,举孝廉,任守宫令。他在颍川当地传教,享誉于那里,无人不知。随后,董卓执政,荀彧便弃官了。听说袁绍想反董,荀彧便出山了。因为,他的梦想,就是带领汉朝重回鼎盛。

听起来荀彧的简历好跟张良差很远,但曹操的眼光从来不差。

再说袁绍,在冀州发展的风生水起,但其实冀州太守是韩馥。但韩馥软弱无能,并不能实际抑制袁绍的发展。

就这样,袁绍通过书信昭告了全天下:今董贼霍乱朝纲,废少帝立陈留王为天子。但却挟持天子独揽大权,私自调兵京城,骄奢淫逸,无恶不作。天下豪杰闻之,无不愤慨。董贼之为,表面尊汉,实为逆贼。我袁绍,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此诏一下,天下响应。

韩馥也接到了信,连忙召集手下商量,“我们是帮董还是帮袁啊?”可这却被手下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兴兵是为了国家,分什么袁氏、董氏!”

最终韩馥还是没有参与,但也没有阻挡袁绍。

袁绍于是在山东起兵,声势浩大。

董卓听说此事,大怒,杀死了袁绍在京城的宗族。

听到宗族被害的消息,袁绍大哭一场。但办完丧事后,袁绍依然高举反董大旗。听闻袁绍的这些事迹,天下豪杰纷纷归顺袁绍。各路诸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