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章 陷害(1 / 2)

加入书签

这样的规矩,主要是因为高宗皇帝的时候,官·商·勾·结太过严重了些。

那时候以商乱政的事情层出不穷。

最开始的时候高宗皇帝脾气好,是个很仁善的君主,所以对这些事情并没有规定说不许官神经商。

再加上刚开始出了这种案子的时候,高宗皇帝也只是觉得,是朝臣贪心不足,已经位高权重,还要贪恋钱财之物,才会弄得这样。

结果一次两次,三五次的,他才慢慢的发现,这根本就不是个例,更不是特殊情况。

而是天下的人大多都是贪心不足的。

人的贪念欲·望,永远都是欲壑难填。

这本来就是人之常情,或者说,这才是真正的人性。

朝廷的明令没有禁止,所以这些人就有了赚钱的门路。

谁的权力更大些,谁就能够捞的更多点儿。

其实大家都是官身,说到底谁也不服谁,不过因为大家都在做这种事情,所以也不会去拆台,不至于说告到御前去。

久而久之,所有人都习惯了。

就连底下的芝麻小官儿,都觉得他们也是可以分一杯羹的。

只是经营的没有那样大而已,但是有官场中人的扶持,生意做得顺风顺水,又有人情往来在里面,当然能赚不少的银子回来。

这可比拿着朝廷俸禄来的要多。

归根结底,还是方便。

其实受苦的,遭罪的,倒霉的,被这些人给祸害了的,都是那些本本分分的买卖人。

人家辛辛苦苦经营铺面产业,轻

而易举的就被这些人给取代了,还没法子翻身,因为斗不过官中人。

连古语都说了,民不与官斗,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而至于那些平头百姓,商贾人家,一开始只是想着生意更好做,赚的也更多,可是等到真的有了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们会慢慢的发现,权利是这世界上最好用的东西。

权势熏天,谁不想试一试呢?

从最初的居于人下,不得不听从那些官场中人的说法,也得听着他们的安排做事。

等到最后,其实已经不是这样的了。

因为他们也会拿着官中人的把柄。

比如那些账本。

每年分了账,他们是肯定会偷偷的留下一本账册的。

所以时间久了,就有了话语权。

这种事情是心照不宣,并不会闹到明面上来撕破脸。

朝臣们不会趾高气昂,耀武扬威的指使他们做东做西。

这些经营的商贾人家又本身就是最精明的。

人情往来,人情世故,再也没有人比他们更通透得了。

所以说到底他们就是合作关系。

这些商贾人家也不会真的拿着账本摔在朝臣脸上,明着告诉他们你的把柄就在我手上,你得处处听我的。

诸如此类的话。

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照不宣。

彼此都知道,彼此都不拆穿。

合作的关系才能长久。

但是也正因为如此,那些经商的人,慢慢的把手伸入朝堂上,干预朝政。

以商乱政,便是由此而来。

等到高宗皇帝发现了这件事情的时

候,就下了旨意,算是一刀切了。

不许官家经商,更不许。

那个时候高宗皇帝实在是高压在抵制这件事情,想要把朝廷风气给纠正过来。

倘或有官·商·勾·结,一旦被发现,就是满门抄斩,绝对不留情面。

起初的时候是很复杂也很乱的。

因为那些祖产一类的,原本就属于各自家中的产业,很难和外面那些划分开来。

所以也出过不少事情。

毕竟高宗皇帝生怕查不清楚,所以叫同僚之中互相监督,若是揭发有功,还会另外有封赏。

这天子赏赐谁不想得呢?

更有甚者,还有那些个趁机打压政敌的。

所以吏部也好,户部也罢,那时候真是一团乱麻。

这样的制度,也是后来慢慢改善的。

昔年的户部尚书前后六次与高宗皇帝进谏上奏,才有了如今的这一套制度。

把高门产业与民间商贾人家经营的产业区分开来。

一一登记在册。

虽然对于户部来说,也是一项很麻烦的事情,可是对于朝廷来说,确实是一件好事儿。

所以也就一直延续了下去。

一直保存到了现在。

后来几代人,传承下来,再高宗皇帝当年制定的规矩的基础上,确实是另外有了改良和改进,也更加的完善完备。

一直到如今,才真正有了官商分离这一说。

想到这里,王氏似乎隐隐的明白过来一些。

她总算是能够回过味儿来。

却也正因为想明白了一些,才越发震惊。

王氏的眸中都闪

过震惊和惶恐:“老爷的意思是说,霍家怀疑这件事情都未必是二娘要针对霍明珠,找人散播这种谣言,说金玉阁的东家乃是霍明珠一个小姑娘。

她是怀疑是老爷在背后操控这一切,真正的目的是要陷害霍家,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