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贪赃枉法(1 / 2)
早在先帝朝时,曾有一度,朝廷贪墨成风。
不要说外阜各州县,就连金陵城中,那些京官们,就在天子眼皮底下,也敢收受贿赂,且是大宗敛财。
欺上瞒下,不知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
有那么三五年的时间吧,朝廷真是不成样子,一塌糊涂。
先帝为此头疼不已,每日焦头烂额,想不出好法子整治。
都说法不责众,太极殿上站着五十个人,有四十个都不干净,这怎么惩治?
难不成把天下官员全都一锅端了,然后再换一批稚嫩的,什么都不懂的,完全没经验的上来吗?
那家国天下,朝堂大事,岂不是全都要乱了套。
后来还是章太后先起了个头。
说是主动承认错误,也肯把搜刮所得上缴朝廷的,按照情节严重程度,以及敛财多少,予以不同程度的责罚。
但是最重的,也不过官降两级。
只是降级,也不是罢官,只要往后勤勉,肯好好做,用心做,能做出政绩来,又不是不能再升迁上来。
到时候大家手上都不干净,都因为贪墨这事儿受过罚,谁也别嫌弃谁,谁也别看不上谁,说白了,大家都还是同样的起步。
那更有甚者,还有贪得多的,更倒霉些呢。
刚开始那几个月也僵持住,因为没人敢。
章太后也头疼了一阵子。
霍怀仁他们父亲彼时正是朝堂上的中流砥柱。
便跟先帝提议,这法子若想要推行,便需杀鸡儆猴。
得叫他们心里真的有那么一怕了,猜会想着怎么能抽身出来,甚至是全身而退。
然后他们才会想起先前朝廷是说过的,只要肯坦白,上缴贪墨所得,便可以从轻发落,要是本身就贪墨不多的,说不定连责罚都不用受,就没事儿人一样,风平浪静的过去了。
归根结底,人嘛,总是要为自己考虑的更多些。
当朝廷没有发现贪墨成风,已经问题很严重的时候,人人都存着侥幸的心理,觉得不会被朝廷发现,还可以高枕无忧,安然享受荣华富贵。
可是一旦等到朝廷发现了这些事儿。
朝臣贪墨,大肆敛财,而且这问题已经很严重,迫在眉睫,需要整肃的时候,朝廷大概就会下狠手。
也的确是下了这个狠手。
到那个时候就是人人自危。
先帝后来也果然采纳了这法子,且挑了在朝中具足轻重的人户,雷霆手腕,三五日光景便发落处置了。
赫赫扬扬一座侯府,大厦倾颓也不过几日时间而已。
更何况是他们那些人呢?
于是在那件事情发生之后,倒真有不少主动上了折子请罪的。
其实往年贪墨所得,素日里挥霍着,也没有剩下什么。
不过就是个态度。
反正剩下的那些,还有家里能及时变卖换了银子回来填补上一二的,林林总总加起来,有多少算多少,全都上缴了。
先帝也说到做到,情节不严重的也就不追究,真有那些胆大包天的,再做惩处。
实际上对于那些一贯贪墨的朝臣来说,那时候反倒成了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好机会。
哪怕是朝中巨贪,真想活下去,好好为官,也有了改过自新的机会。
至于那些个负隅顽抗,到最后都不肯承认错误,上缴银钱的,最后的结果如何,便也可想而知。
法不责众是不错,然则当众人都回头是岸,突然发现这污脏的水里只剩下你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谁还能帮衬着你一起承担呢?
最后那些个在先帝看来冥顽不灵的,或处死,或流放,反正是没有什么好下场。
昔年先帝雷霆之威,整肃贪墨风气,这才过了多少年啊?
更何况当年霍家也是出谋划策,算是先帝在整肃朝堂风气这条路上的急先锋。
如今傅清宁倒做起收受贿赂的事情。
凭着高门贵女的官身,收了人家的贿赂人家,然后转头要家里帮着做事儿,这跟朝中贪墨的那些官员们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也怪不得章老夫人和陆氏等人听了这话之后,霎时间变了脸色了。
傅清宁解释了几句,章老夫人面色才有所缓和。
陆氏也才长舒了一口气:“那倒是还好些,否则你可真是闯了大祸了。”
傅清宁也暗暗松了一口气:“这点子分寸我还是有的。从前在凤阳府时候,也听闻过朝中贪墨之事,我知道先帝在的时候对朝中贪·污最看不过眼,也下过狠手整治这不良之风,外祖父甚至帮着出了好大的力呢,我又怎么敢如此狂妄,如今就敢仗着家中在外头敛财呢?
再说了,赵家那样的商贾人家,其实最擅的就是钻营算计。
我自问没有那么大的本事,能够时时刻刻的防范着。
若是一时不差,落入人家彀中,岂不是倒霉的还是我自己吗?
所以平日里与赵四郎君往来走动,我本身也很小心留意的,该谨慎的时候,绝对不敢掉以轻心。
外祖母和舅母们只管放心。
先前去见他,二舅舅跟我一道的。
至于要从赵家置办回来一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