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兵权统一(二)(1 / 2)

加入书签

在晋朝,民间组织也有一些,这些组织与官府并没有任何从属关系,但前者,往往受到后者的严厉管制,而在大石这个****的国家,民间组织则是要自由的多,比如共济会,这个由富人牵头,众多百姓参与的组织,在大石帝国统治区域内,稍微大一点的城池,都有着其存在。

共济会就是集众人之力,接济需要帮助的困难之人。

天兰教有三个派系,他们之间,核心教义是统一的,但各自派系之间延续出来的一些小教义,又有些不同。

比如象兰派,他们的教义之中,有一点就是,若你心中有恶,请把它埋藏在心灵的最深处,不要伤害到别人,若你心中有善,请把它散出,如阳光一般,照耀到每一个需要它帮助的人。

共济会就是象兰派的象征,早期时候,归属这一派的富人阶层,大多数都会拿出相当数量的钱财,在自己的家乡成立共济会,派清廉的人去管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近些年来,象兰派当中的一些中下阶层,也是开始遵从这一教义,在自己宽裕的时候,拿出一些钱财,捐献给当地的共济会,散播自己的善意。

所以现在的大石帝国,象兰派是信众最多,也是最为团结的一个派系,可惜,权利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最近几代教宗,一旦上位,首先打击的派系,便是象兰派,这也是大石帝国内部始终不得平静的关键所在。

随着陇右西部七州重新归于晋朝,对于共济会,有些州县,选择比较温和的方式去处理,而有的地方,则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以武力手段,直接取缔,归属共济会的所有财产,也是全部没收,吴恒上任武州刺史,便是选择了以武力手段解散取缔武州境内的共济会,这也是异族人非常仇视汉人的原因之一,不过武安县的情况有些不一样,县令朱林,虽然是一个圆滑的官员,但他还是有着良知与最基本的底线原则,他选择了比较温和的方式,以劝说的方式,解散了当地的共济会,也没有把共济会的财富给没收,而是交给了当地的几名,在教众之中颇有威望的教会领袖的手中,让他们以比较隐蔽的方式,继续存在着。

李勋上任武州都督之后,知道了共济会这个事情,觉得这个组织的存在,有利有弊,因为它很能收买人心,一旦有别有居心的人在其中挑事,很容易就能引起一场大规模的民『乱』,这是它的隐患,而好处也是非常明显,刚刚经历过战争,武州百业待兴,一片凋零,地方官府财政极为困难,若能由共济会继续存在,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讲,也能起到稳定民心的重大作用,同时也能减轻官府的经济压力,而李勋与吴恒的关系很僵,李勋几次找吴恒要粮要钱,吴恒都是明言拒绝,就是不给,而因为战争的缘故,武安县靠近木浪河,方便逃跑,所以是武州六个县,目前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多达二十余万,许多百姓成了流民,没有饭吃,虽然是异族,但李勋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活活饿死不是?

李勋最终还是觉得,共济会现阶段的存在,还是非常有必要的,随后找到了周青,把自己的想法说了说,周青虽然很固执,对李勋的感官也是非常不好,但对于李勋的这个意见,周青倒是觉得可行,当即点头答应,但也做了一些防范,派了几名官员进入共济会,进行监视,但不『插』手具体管理事物。

因为得到官府的同意,武安县的共济会可以公开活动,周青更是大方的把靠近县府衙门的一个很大的房子送了出去,作为共济会的总部所在,当然,离得县府近了,也是方便监视。

晋朝军队打到武州之前,虽然绝大多数大石帝国的官员与贵族都是选择了逃跑,但一部分没有什么贵族官方身份的富人百姓,还是选择了留下,毕竟武州不管是属于晋朝还是大石,这些人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生于此长于此,这里就是他们的家乡,怎么可能轻易舍得离开。

共济会的重新恢复,立即起到了极大的效果,许多大石富人,纷纷慷慨解囊,捐出粮食财物,去帮助那些缺衣少食的流民,整个武州的治安在极短的时间内,有了很大的改观,有了活路,百姓的情绪也是在慢慢的减温,首起民『乱』的武安县,反而很快成了武州六个县当中最为平静与治安最好的地方,这让吴恒都是感到万分惊讶。

共济会总部,里面的人并不多,为了维持城中的秩序与稳定,周青不允许流民进城,所以,会内的教众,一般都是拿着粮食,到城外去进行分发。

房间内,尤敏穿着一件非常朴素,『色』彩单调的衣服,正坐在那里,埋头书写,对今天的粮食发配与调度,进行着记账。

偶尔有人进房拿东西,都是小声小脚的,不愿发出声响,打扰到正在工作之中的尤敏,但这些人却会偷偷看上尤敏几眼,眼中流『露』出一些莫名的神『色』。

尤敏在这里已经工作了快一个月,她的到来,她的容颜,气质,以及那温柔似水的『性』格,很快便是征服了共济会里的所有人,不管是汉人还是大石人。

正在埋头书写的尤敏,感觉到人有人进来,却没有抬头去看,继续着自己的工作,一直过了好一会儿,尤敏感觉到进来的这个人好像始终没有出去,这才抬头看去一眼,而这一眼,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