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0885(4 / 6)

加入书签

周嘉荣的心情很沉重。

目前暴露出来的还是冰山一角,全大齐其他的卫所呢?士兵们肯定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长此以往,军士的战斗力极弱,拿什么抗击匈奴?

难怪去年匈奴南下能够迅速连破七城,虽然这里面有武亲王里应外合的原因,但也跟大齐军队战斗力低下,缺乏组织和纪律性有关。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做的便是保障士兵们的温饱问题,至少要让他们吃得上饭,这样才有力气去打仗。

“殿下,军中备了一些酒菜,殿下不若移步饭厅?”卢永德殷勤低说道。

周嘉荣摇摇头说:“多谢卢将军的好意,我还有些事得赶回京城,下次吧。”

“好,臣送殿下出去。殿下,关于这两千二百人,怎么处置?”卢永德问道。

周嘉荣沉默不语,这些人手上都沾着平民百姓的血,不管有什么样的原因,都不能留。只是他们的家人有些棘手,夷三族恐怕得死几万甚至几十万人,这还是因为很多士兵都是姻亲的缘故,不然会更多。

他们该死,可他们家里的妻儿父母亲戚却是无辜的,全将这些人给杀了未免太过残忍。可不杀,这些人如何处置也是一个问题,而且皇帝的意思是夷三族,没有合适的理由,也无法说服皇帝。

“等我想想,先将他们关押着。”周嘉荣最后决定拖一拖,等想到更好的办法再处置。

此事他没处理,兴德帝也没催。

三天过去了,京城逐渐恢复了宁静。但兴德帝的情况却不见好,半夜经常做噩梦,被惊醒之后就再也睡不着,只能枯坐到天明。白天倒是能睡一会儿,但只要有丁点动静,他就会被惊醒,搞得勤政殿伺候的宫人也无不胆战心惊的。

兴德帝年纪不小了,身体本来也不是特别好,这样持续性的失眠做噩梦,人很快就憔悴了下来,瘦了一大圈,眼眶下面总是有大大的黑眼圈,状态极为不好。

他这样子,也没什么精力处理朝事了。一连好几日都未上朝,只召了几个信得过的大臣进宫,商讨一会儿事情便疲乏得很。

可长期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国不可一日无君,朝堂上还有一堆的事等着兴德帝拿主意。

因此不少大臣生出了恳请兴德帝立储的想法。翰林院侍讲学士甄高阳上书,恳请皇帝立储,并言武亲王谋反便是因为大齐储君之位迟迟未定导致的,早日确定储君,既能替陛下分摊一部分朝事,也能安大齐民心。

侍讲学士是正四品官职,在京城中不算高也不算低,处于中间的位置。甄高阳当这个出头鸟,应是文官们的一次试探。

兴德帝看完奏折后,压到一边没有表态。

不过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很快就传到了护国公一系的耳朵里。

朱强找护国公商量:“国公爷咱们要不要也跟着上奏?如今只剩殿下和蜀王,蜀王还未曾当差,殿下的胜算很大。想必京中不少官员都会拥立殿下,此事大有可为。”

护国公也知道这一点。如今兴德帝就剩三个儿子,七皇子身世尴尬年龄又小,不得兴德帝喜欢,自是没戏。蜀王还没正式当差,荣亲王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皇帝如今也经常委以重任,为了大齐的江山社稷,选谁还用说吗?

“这么多年都等了,别着急,先等等再说。”思量许久,护国公还是决定不要冒进,先看看兴德帝的反应再做下一步打算。

周嘉荣也知道了这事。兴德帝没有第一时间批复甄高阳的奏折,而是压了下去,就说明兴德帝心里还在犹豫。他的好父皇还很眷恋权势,不肯将权力移交一部分出来。

不过不着急,他总会老,总会心力憔悴,力不从心!

周嘉荣现在更头痛的是如何解决军户的温饱问题。如果要大规模地彻查屯田的兼并问题,还田于军士,势必会引起军中中上层将领的极力反对,那些被兼并的土地很多是流入了这些有权势的人手中。一个处理不好,可能导致军中动乱。

可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任其发展,洛河惨案这样的事还会发生。而且大齐边关并不太平,士兵战斗力弱,又怎么阻挡匈奴人的铁骑?

周嘉荣翻了许多史料记载。历史上,世兵制、募兵制和征兵制经常交替执行,各有各的优缺点,而大齐现在还面临一个问题,国库不足。

没有银子,即便想改变兵制,解放军户也是一种妄想。

就在周嘉荣愁眉不展之际,江南传来了一个好消息。

刘金鑫来了,而且他还带了一个人过来。

“殿下,此人乃是陈康明,就是您要找的种植红薯的人。”

陈康明是闽南人氏,几次下南洋行商做工,并带回来了一种叫红薯的植物,在他的家乡推广种植。红薯产量高,而且采用插秧种植,一颗红薯可以种出上百株的红薯。而且红薯藤人畜皆是食用,浑身都是宝。

最难得的是红薯的产量极高,一亩地的红薯能够生产三四千斤的红薯,完全能媲美土豆,是水稻和小麦的好几倍。

有了这些高产的作物,同样的土地种出来的东西就能养活更多的人了。

周嘉荣极为高兴,拉着陈康明问了一个多时辰,全是问的红薯的种植细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