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重提刺史(1 / 2)

加入书签

吏部。

从各地送到吏部的文书像雪花一般,堆在案前,王安躺在自己同木工设计的太师椅上,好不自在。

“王丞相,你若是想休息,吏部的后院有的是地方,大不了我再给你找两个弹曲的女子。你能不能不在这打瞌睡了?”

陈群故意把文卷摔得响,屋里的人纷纷暗自掩笑。

眼看要到年关,可不是人人都像王安这样升官像喝水这么简单,绝大多数人还是得老老实实接受朝廷的年终大审。

这个审查的时间,在历朝历代都各有不同,王安拟定的是全国官员三年一次,无论你是在金陵做官,还是在地方做官。

六州的官员,在一个月之内都要有一个评定的结果,吏部自然是忙得不可开交。

内阁美其名曰陪审,实则是让王安过来当大爷。

“陈尚书啊,这要人是你们要的,我来了就到后面去睡觉,恐怕不太好吧?您看有什么要帮忙的,只要是我能做的,我绝不推辞!”

内阁谁不知道这是个苦差,整理官员信息哪有那么容易,于是乎就想个这么个歪点子,让王安来,陈群就没法子对他了。

“好好好,那我食言一次总行了吧,您老这就打道回府吧,吏部不用人帮忙,这总行了吧?”

益州的一摞文卷整理完,陈群得空擦了擦额头的汗。

太师椅做的不太完美,摇起来吱呀吱呀的,平常王安觉得声音有点刺耳,这会却怎么听怎么舒服。

“来人,给丞相抬后面去。”

“哎哎哎,都回去都回去。”

王安一把起身,总算有点丞相的样子。

只见陈群没好气地瞪了王安一眼,转身往后堂走去。

外面热火朝天,两个人在屋里平静地很。

“我之前觉得内阁的几位遇到你,真是不走运。今天我是开了眼了,什么叫臭味相投啊,你跟他们没什么两样。”

王安听着陈群骂自己和内阁的几个老狐狸,不怒反笑。

“到年关了,内阁都有的事情忙。荀令

。君在忙活陛下祭祀天地一事,贾顾二位在帮着兵部做事,就剩下我和马季常两个闲人,我总不能让他来吧?”

“得,算我陈群倒霉,遇上你这么个不守法规的丞相。”

“丞相不是有两位么,你怎么不去门下省要人啊?”

王安这是故意为难陈群,要他不好说话。

“我敢去要人,结果你敢背着么?”

陈群反将了王安一军,二人眼神中传递了大把的信息,然后又很有默契地端起了茶杯。

“我虽然没帮你做什么,可是我来了,就是对你有帮助的嘛。官员评议,我在一旁参与过,任何人有什么想法,都会找到我的头上,吏部不会为难的,你陈长文也不会被人盯上。”

“这话听着还像句人话。”

“还有几日能够梳理完,陛下那边还等着要结果呢,要不我明天带几个人过来?”

“不必了,再有个三日,也就差不多了。现在只差益州和荆州的官员难做,主要还是难在不知底细上了。这一评就是三年,三年里谁也不知道会出什么事情,到时候出了问题,丢的是朝廷的脸。”

陈群发牢骚归发牢骚,做起事来还是很认真的。

“既然你这边忙得差不多了,那我先跟你说一件事,事关地方官员的改制。”

“你有什么想法?”

名义上的吏部尚书是陈群,但是背地里,王安也没少在这方面出力。

对于部分官员的认知,王安可能了解的更深入。

“我朝一直都是刺史领文职,各自不设驻军,或者设少量驻军。现在的情况是一州的军政事务,都放在一个人的身上,这就导致州牧的选人,必须要文武兼备,既要懂行军之事,还要知晓内政安排。”

“从我任用鲁子敬上你或许也能看出,这种人才,实在是不多见啊。”

此前王安的安排是州牧侧武,由别驾来代行政治上的工作,这几日思来想去,不如改动一番,提高一下文官的地位。

毕竟到了最后,

。朝廷不可能一直养着几十万的常备军,裁军是必行之事,各地还是要归文官执掌大权。

与其在那个时候大刀阔斧,不如提前着手,除去这一隐患。

“你的意思是废州牧为州刺史,那地方的主将该如何安排?像是豫州这样的情况,士兵只认关字大旗,不认朝廷号令,贸然改动,容易衍生祸端。”

个人眼中都有不同的重点,豫州就是一众文人经常会抨击的对象。

重武轻文,关羽对下还不留情面,这些年多亏有张昭从中周旋,才得以稳住如今的局面。

“各州的地方主官改回刺史,保留常备的守卫兵马,其余兵权一概收回。今时不同往日,以后各地的灾民会越来越多,光靠这些会带兵的将才是不行的。云长他们三个,只担任地方都督,身上其余的职位不变。”

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往往就会导致边塞的主将权力过大,从而威胁中央。

这一代人王安不担心,他所担心的是后世的发展。

“年前改还是年后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