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今天开心(3 / 3)
想了想这可怕的后果后,刘屈氂果断怂了,决定还是磨洋工比较好,一切留待时间去解决吧。
对此,刘彻非常不满,特意给刘屈氂下了道诏书,让他拿着诏书,带着兵马平叛,出了事,皇帝给他担着。
由此,刘屈氂终于出兵了(不敢不出兵啊!)至于皇帝担责任……呵呵,听听就好,谁信谁是傻子。
长安城前,两军相遇,当刘屈氂拿出皇帝诏书时,刘据方了,此时此刻,他和扶苏面对赵高的伪诏的心情一样,无从分辨,不知真假。
至于说奉诏……扶苏已经证明,奉诏就是踏步黄泉,死得够够的,刘据愿意当孝子,但不想当傻子,所以,他没奉诏。
他召集百官,言明皇帝困居甘泉宫,不知如今是个什么情形,或有奸臣作乱,假传诏书。
但很快,打脸来了,刘彻亲自返回长安,掌控兵权,同时调集三辅兵马归于刘屈氂麾下。
刘据见状不妙,遂假传圣旨释放囚徒,同时遣人持符节前往征调长水、宣曲两地的胡人骑兵。
只能说不愧是父子,刘彻同时也想到了这两地的胡人骑兵,且他派去的人还将刘据派去的人抓了,成功获得胡人骑兵助力。
此后,刘据前往北军军营,召任安出兵,但这人很苟,听了诏令后立刻龟缩军营,拒不出兵。
没辙,刘据将长安城中百姓临时武装起来,发兵与刘屈氂会战,这一战,打了五天,死伤数万人,鲜血染红了街市。
因民间盛传太子谋反的原因,刘据一边是越打越少,刘屈氂那边则是不断增兵,越打越多,因此,刘据迅速兵败,出逃长安。
应该说他运气不错,出逃的城门是覆盎门,守门将叫田仁,是他老舅卫青的舍人,跟卫青打过匈奴,基于此,这位没怎么为难刘据,让他成功逃出。
刘据逃走后,田仁因为私放太子出城,险些被刘屈氂斩杀,幸得御史大夫—暴胜之阻止,但也因此,暴胜之被刘彻问责,惶恐自杀。
此外,任安因怀二心,与田仁一同被处以腰斩之刑,太子少傅石德,太子门客张光被抓。
刘据的一众门客,曾经出入宫门的一律处死,凡是跟随起兵的,一律按谋反罪灭族。
官吏和士兵有趁乱抢劫的,全部流放敦煌。
同时,皇后卫子夫因为无法解释自己帮太子起兵的行为,以死明志,自缢而亡。
太子妃史良娣、太子长子刘进、太子儿媳王翁须等人全部在长安遇害。
刘据向东逃到湖县,隐藏在泉鸠里的一户人家,靠这户人家织卖草鞋来奉养。
可能是过不惯“苦日子”刘据打听到一位富有的旧相识也在湖县,便派人去找他,结果消息走漏,被地方官吏围捕。
做了31年太子的刘据显然不想被奸臣抓住,受到折辱,最后以三尺白绫结束了人生。
跟他一起出逃的两位皇孙同时遇害,这户人家也因为跟官吏格斗被杀。
一连串的杀戮让群臣忧心惧怕,不知如何是好,关键时刻,令孤茂,不是令狐啊,是令孤!
这人给刘彻献上《讼太子冤书》为刘据辩护,表明一切的祸乱起因在一众小人,而不是太子,做父亲的不该怀疑亲儿子才是。
随后,看守太庙的小郎官田千秋也上书为刘据鸣冤,经过两人的提醒,刘彻豁然醒悟。
可惜,一切都太晚了,巫蛊一案,皇后、太子、权贵、百姓、兵卒死伤无尽,冤屈确实能平反,但死去的人可不会再活过来。
无尽的悔意充斥胸膛,新一轮的杀戮随即开始。
江充已死,刘彻愤而夷灭江充三族,又效仿刘据烧死巫师的方法,把苏文活活烧死在横桥之上。
平叛时功劳最大的莽通被处死,在泉鸠里对刘据兵刃相加的人,最初被任命为北地太守,后来被族灭。
因为平叛而获封侯爵的商丘成自杀、张富昌被贼人杀、李寿被刘彻下令诛杀,诬陷刘据的李广利、刘屈氂被灭族。
杀戮到此终于停止,但刘据,回不来咯!
刘彻怜惜刘据无辜遭害,特意下令修建思子宫以寄哀思,又在湖县修建了一座归来望思之台,期望刘据的魂魄能够归来。
就像对待一个受了委屈,而跟父亲置气的孩子一样,刘彻希望等他气消之后,还能回来!
怎么说呢?刘据的悲剧应该说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刘彻晚年的昏庸、刘彻晚年的昏庸、刘彻晚年的昏庸……
麻蛋,汉武晚年但凡正常一些,比如学学他老祖宗刘邦,不信鬼神之说,不信长生之法,这悲剧真没啥发生的可能。
刘据又不是赵何,还能像对赵武灵王一样对汉武帝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