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9章 继任人选(2 / 3)

加入书签

以担当此职?”

这就是态度有所松动了。

果不其然的是,天子沉吟片刻,轻轻点了点头,道。

“陈尚书忠心体国,朕知晓了,近来工部也的确事务繁重,离不得人,若是陈尚书调任刑部,朕还要重新再找一个工部尚书,确实不妥,既然如此,那陈尚书便继续在工部任职便是。”

不过,陛下面前,一言既出覆水难收,不少人都停下了想要出言的冲动,看向了上首的天子。

“只不过臣尚有一事忧虑,俞次辅如今兼任太子府詹事,掌东宫诸事,若俞次辅调任刑部,则势必难以兼顾,东宫乃国本,若太子府詹事有所更动,则恐影响太子殿下学业。”

乾清宫中,除了仍然告病在家的左都御史陈镒,六部七卿,内阁大臣已然齐聚,而他们今天的议题,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决定刑部尚书的人选。

“陛下,臣觉得陈工部所言有理,张首辅在朝中素有人望,名声政绩,皆受朝野上下赞誉,如今刑部群龙无首,正是需要一位老成持重之臣出面稳定大局之时,故而,臣以为,命张首辅调任刑部尚书,最为妥当!”

但是,陈循真的就这么干脆利落的放弃了,还是让他们觉得,颇有几分不真实的感觉……

“可如今这么久的时间过去了,他依然被卡在这一关,可见,陛下并无提拔之意,之前如此,现在也是如此,不是吗?”

“陈师,或许,这才是你我的机会,不是吗?”

更重要的是,萧晅本身并没有什么劣迹,入阁这一段时间以来,虽然不能算是特别出色,但是也基本没有出过错,所以,就算是有人想在他的身上做文章,也非常困难。

“陛下,臣蒙陛下厚爱,接掌工部数年,虽然自觉有所进益,但是,部务繁杂尚难理顺,刑部掌天下刑案,职权甚重,臣此前并未有过刑案经历,实在不宜接掌刑部,还请陛下明鉴,恕臣之罪。”

睁开眼睛,将目光落在老神在在的萧晅身上,陈循问道。

不过,就在他将要退下的时候,天子却忽然又开口问道。

作为前任首辅,王翺之所以能够成功转任兵部,和张敏脱不开关系,在那以后,二人也算是结成了松散的政治联盟,所以这种时候,王翺肯定是要推一把的。

除此之外,朝中皆知他们交往密切,某种意义上来说,萧晅的势力扩大,对他也的确是一大助力。

仔细想想,的确是这个道理,这次整肃福建官场,朱鉴的确是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但是,朝中之事,向来不是这么简单的。

当然,他没有说的是,这种物议,其实也就是一阵风而已,对于皇帝,尤其是现在的这位陛下来说,造不成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最多就是有些御史闹腾,让皇帝烦心一阵子罢了。

“陛下,臣以为不妥,张阁老的确老成持重,但是,他刚刚升任首辅不到两年,除了俞次辅外,内阁如今几位辅臣,皆是入阁不久,也正是需要张阁老继续坐镇之时,故而,臣觉得还是俞次辅更为合适。”

紧随其后,王翺便站了出来,道。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向很少干预官员调动的礼部胡大宗伯忽然出列,对着天子拱手道。

到了他们这种级别,那个不是功劳累累,如果说,有了功劳就一定要擢升的话,那么,朝中该擢升的人多了去了。

但是,让所有人意外的是,就在王文准备开口的时候,一旁的陈循却率先站了出来,道。

年关将至,各个衙门基本上都已经闲了下来,人一闲着,就喜欢议论时事,要说如今京中最大的时事,显然就是刑部尚书的继任人选了。

“朱大人固然各方面条件都不差,但是唯独圣心这一项,他差的太多,否则的话,当初太上皇归朝之时,七卿之中,便该有朱大人一席之地。”

这番分析,显然也是萧晅所认可的,他点了点头,道。

与此同时,关于刑部的话题,也再次成为了各个衙门最大的关注点,数日之内,举荐刑部尚书的奏疏纷纷递到了内阁,就连吏部也上了奏疏询问,是否要廷推决定刑部尚书的人选。

而随着他的出面,俞士悦已经明显占得了优势,而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是,跟俞士悦竞争的人,变成了首辅张敏,反而是外界传的沸沸扬扬,好似给人一种若不晋升实在说不过去的朱鉴,被在场的所有人给齐齐忽略了。

不过,有支持的,就有反对的。

三品以上的官员升降调动,圣心至少要占到一半以上的分量,而朱鉴差的,恰恰就是这一点。

如今陈循主动退出刑部尚书的争夺,固然是好事,但是他的这般答案,同时把张敏和俞士悦两个人推出来……难道真的是想要彻底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吗?

不过,眼下不是想这些的时候,陈循表明了态度,便算是给这场争夺拉开了序幕。

“恕我直言,以陈师之见,这次的刑部尚书人选,会落谁家?”

平心而论,王文和俞士悦并没有深交,但是,这么多年同僚下来,足够让王文清楚俞士悦的德行立场。

这话问的突然,但是,却还是让在场所有人的目光,又重新回到了陈循的身上,而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