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节 万里商路今犹在(2 / 3)
族要钱有钱,要势有势。”
贾环道:“真是人才辈出啊!这就好,显赫之家,世代簪缨,想必都见识不凡。说服起来也不是那么费劲。”夏老爷子:“嗯。你要做什么事情?还要说服这些家族?”贾环道:“想必老爷子也知道这两年连年严寒。”夏老爷子:“不是已经过去了吗?”贾环道:“我要是说,今年还会继续呢!”夏老爷子:“当真?可有什么依据?”贾环:“没有。有你也听不懂。是家兄贾琏判断的。信就信,不信就算了?”夏老爷子:“好!我就信你一会。说吧,天冷要怎样。”贾环:“想必你也知道,这天冷就要吃饱,穿厚实,住暖和点。不然人会冻死,饿死。”夏老爷子笑了,:“我道是你有什么高论,就这啊?”贾环:“就这些就不容易做到。比如说你能让所有人都吃饱?”夏老爷子:“不能。也不会这样去做,能够保全宗族就不错了。”贾环:“是啊。到了这时候,都是只想着自家。”接着贾环又问:“你可能够让人人都穿上棉衣?”县老爷子:“不能。能够保全自家,惠及村邻就不错了?”贾环:“那你可能够保证村民的房屋不被大雪压垮,有足够的柴火取暖?”夏老爷子:“还是不能。你能做到这些吗?”贾环:“也不能。所以才要士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慧的想办法。”夏老爷子:“现在已经是秋风瑟缩,不有点晚了吗?”贾环:“早说你们会相信吗?”想来这两个月来的干旱,小麦是耽误了。我忙着组织人在河谷地段种下小麦。也就没有功夫拜望各家家主。”
夏老爷子道:“只要贾知县一心为公,我等也就不能纠结在小礼小节之上。这个你尽管放心。”贾环:“想来尚书手下商队已经捎回消息了。今年的粮食收不上来。”夏老爷子:“是啊!河南,山东一代粮食已经被收购。河南,陕甘一代干旱,来年必定欠收。粮食紧俏。”贾环:“如果,这些地方再被有心人一跳动?”夏尚书打了个寒噤:“你是说?…”贾环:“不错!云贵川之乱已经看到他们的影子。”夏老爷子:“祸起心腹之地,这天下要乱了!”贾环:“我已经定了一批大米。有薛蟠给运进来。还要找存放地点。”夏老爷子:“不用找了,有多少?可别不够分的。我们四家就包圆了。”
夏老尚书:“贾环啊,大周天下一百多年了。夏家或是科举,或是捐输获得贡生,监生,生员,人数众多。数代署理户部。在其他地方也有众多官员。知县,知府也有几位,将军也出过。这为县里出力可以,只是是不是也要有所回报。”贾环听到夏老尚书讲条件,就道:“我一个小县令,手里筹码不多。恐怕给不了太多。但是事情还要商议解决,各自在自己势力范围内尽力罢了。”
贾环:“不在其位不谋其职。我是灵石县令,只能谋划灵石的事情。要说这里人多,倒也不多。大约也就六万多人,不到七万。真要灾情严重,也救不了所有人,只能有选择的救。”夏老爷子:“怎么选择?这里面可大有学问。被救得就活下来,被抛弃的,就去死。”贾环:“首先有一条,人不能不劳而获,这里不养乞丐。我决定县里出粮以工代赈。”夏尚书:“大冷天,谁愿意出工?而且消耗的粮食还多?”贾环:“不愿意出工的,想来不缺一口吃的。我也不为难他们。”夏尚书盘算着看来夏家是占不到便宜。:“以前不都是赊粥?”贾环:“赊粥?过的下去的,过不下去的,都去吃。现在是要针对过不下去的。而且还要出劳力换。”夏尚书:“能做工的,只有青壮年。老人,小孩呢?”贾环:“小孩子,收拢到一块读书,写字。”夏尚书:“男孩子读书写字。女孩子呢?”贾环:“女孩子也一样。我想娶媳妇的时候,都愿意要个识字的。”夏尚书:“恐怕不少人家不愿意女孩子抛头露面。”贾环淡淡的说:“还是不饿。”夏尚书:“最后,老人怎么解决?”贾环迟疑道:“如果不能全部保全。只能舍弃年纪大的。”夏尚书:“你的言论,不怕被读书人指责。”贾环:“这是最快恢复社会元气的办法。特别是女孩的数量。只要女孩子数量足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出生足够人口。坚持过十八年,人口规模就恢复了。”
夏老尚书:“好吧。既然你主意拿定了,就这样办好了。”贾环:“这需要夏家支持的就是建学堂。”夏老尚书:“捐资助学也是应当,建一所小学堂也用不了多少钱。”贾环:“不,我们要往大了建。”夏老尚书:“往大了建?”贾环;“对。官府出地,置换你们建房占用的地。需要的木材到山上去砍伐。石头到山上去采。人工吗。大家出工,出力就好。乡绅组织管饭。所有学龄孩子都入学,一日三餐。分班级教授。这个会在后面研究出一套方案。”夏老尚书:“怎么召集人手干活?”贾环:“我们的宣传口号就是百姓教育,百姓办。”夏老尚书:“这也说得过去。冲着孩子一天三餐,他们也都得出工。”:“只是,这还有一块缺口。怎么办?”贾环:“原则上是县里出。不过暂时还要乡绅垫上。”夏老尚书:“难道以后县里就出得起钱了。”贾环:“这灵石县有大量的煤铁。用来炼铁,炼钢正好。贾家要在此地兴建钢厂,这是一笔巨大的收入,会给县里带来大量税收。”
夏老尚书听了精神一震。:“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