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郎(2 / 3)

加入书签

儿得进宫面见陛下了。”

“好小子,功夫见长啊。”方存义瞪了一眼方映秋,“等你面圣回来,我还得考较你兵法武艺,若我不满意,就等着挨家法吧!”

“要不是怕您老人家不高兴,我早就可以胜过您了。”方映秋嘀咕了一句。

幸好方存义没听到,不然估计今天他得被人抬着进宫了。

方映秋虽然不是第一次入宫,但再一次置身于皇宫中,还是被其所震撼,庄重、威严、富丽堂皇这些词似乎都不足以形容它。此时的他只想去膜拜,为那些惊才绝艳的设计者和那些可能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却又巧夺天工的建造者。

皇帝对方映秋的印象还停留在小时候,十一岁那年他第一次随先帝微服去昭阳公主府,在公主府的后花园里,一个长相清秀、眉眼如画、看上去比他年少几岁的小男孩正专心地读书,丝毫没有在意路过的他们。记忆和现实重叠起来,此时的方映秋虽然看上去还有几分清秀,却棱角分明、剑眉星目,颇有几分英姿。

方映秋见到皇帝行完礼之后没有惶恐不安,只是静静地肃立着,清澈的眼眸平视前方,不卑不亢。

“诸卿,柔然陈兵十万于朔州城下,朕召诸位入长乐宫是想听听你们的想法。”

“陛下,自宣文十四年始,柔然犯境朝廷屡次退让以致军心不振,可边境军和归义军仍旧在卫国戍边,他们屡次击退进犯之敌,不得封赏依旧尽职尽责。或许他们也曾有过怨言、有过愤懑,可他们始终不曾退却,于他们而言,退是耻辱。至于朝廷要如何,这不是他们能揣测和左右的,或许他们有过无数种想法,但臣想,他们从未想过放弃。臣请陛下亦不要放弃他们。”太尉杨风道。

“杨卿,朕不会放弃他们。”沐晨郑重道,“朕知道,朝中大部分臣工不想打仗,此次柔然大规模寇边,支持出兵者不过你与王卿。朕初登大宝,许多事或许考虑不周,可面对外敌进犯,朕决不妥协,还请诸卿与朕共渡难关。”

“臣等愿为陛下驱使!”众人拜道。

“王卿,你主司农府已数年,府库中钱粮财帛是否足够支撑朝廷派谴大军支援朔州?”

“陛下,目前府库钱粮可以支撑大军北上,且秋粮已在收获,粮草不是问题,只是若长时间不能取胜导致开销过巨,冬季北方雪灾需要提前从南方官仓转运物资,不然仓促间恐会有百姓冻饿而死;但若以小股军力支援朔州又恐兵力不足。若朔州失,敌军兵锋可直指长安,望陛下三思。”王不疑道。

“朕知道,当年武烈太子力排众议带兵北上就是害怕一旦朔州失守敌军剑指长安,这对于刚刚立国的大夏而言将会是致命的打击。诸卿以为,如今的大夏比之立国之初如何?”

“陛下,臣妄言之处还请恕罪。”杨风道。

“杨卿但说无妨。”

“陛下,立国之初朝廷兵马雄壮且皆是百战之兵,军心高涨,人皆思战,虽物资匮乏但上下一心。如今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贩夫走卒,人心思乐,虽军备齐整但敢战者屈指可数。长此以往,大夏危矣。”杨风道。

“杨卿所说,朕又何尝不知。眼下柔然大军压境,此危不解,遑论以后。”

沐晨望着眼前瘦小、头发胡须皆白、眼神忧郁中带有凌厉的杨风,这个为了大夏操劳一生的老人,本该是颐养天年、弄孙为乐的年纪却依然还在为大夏的将来呕心沥血。从政四十余年,兢兢业业,从不结党营私,门下弟子有作奸犯科者也绝不姑息。在太尉任上的数年间,他更是顶住各方压力扩大军械署,从全国招募工匠改良军械,严令飞云骑统领骁骑将军李之武严格练兵,更是在先帝的支持下秘密训练了一支五百人的精锐部队,这支部队装备有最新的元戎弩。如今的元戎弩在工匠的改良下,已可连发十矢,射程和威力都得到加强,操作更加方便且便于携带。

“杨卿,你训练的部队此次可能出战?”

“陛下放心,这支部队除了装备最新的元戎弩以外,铠甲和战刀亦是前几天刚打造完工的,为此臣还专门去观摩过,普通的铠甲被新战刀一分为二而战刀丝毫无损,新的铠甲寻常刀枪只能在上面留下痕迹。只是这种战刀和铠甲造价高且不易生产,军械署目前也没办法造出更多,元戎弩相对来说还容易些。”杨风道。

“杨卿,军械署的事辛苦你拟个条陈,此战过后再议。”沐晨微笑道。

“是,陛下。”

“李卿,此次朕想派飞云骑一部北上,你可有合适人选推荐?”

“陛下,飞云骑诸将中除臣以外都未经历过战阵,若只看军演的话,两位中郎将用兵没有特别出彩之处,四位云骑郎中谢云熙擅攻但毫无章法,屡次军演他麾下将士最后基本所剩无几,此人可做前锋,单独领军不太妥当;王砚之和孙佳文进退有度,屡次军演损伤小,但与之相对方损失也不大,此二人稍加磨砺或可单独领军,只是如今战况紧急,他们也不合适;至于方映秋,屡次军演他只带侍卫居于高台,其军由副将统率,指令由其侍卫用旗语发出,但他麾下之军静若处子、动如脱兔,攻则雷厉风行、守则步步为营。至于何人领军合适,还请陛下圣裁!”李之武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