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零一十三章 大擘们的慎重(1 / 2)

加入书签

“关于心的变体,我们熟知的有竖心旁‘忄’,恭字底‘?’,在篆书时代,这些心都是完完整整的心的形态。”

“而到了隶书时代,作为左边偏旁的心,被挤压成了长条状,与其他位置上的‘心’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形变,原因有二,一是隶变之后的心,字体本身成了扁长的,如果作为左右结构字的偏旁,势必使整个字形变得更加扁长。二是为了书写方便,心字中间的弯钩变成竖无疑是减少了书写轨迹的,这是处于方便的需要。”

“而唯一没有变形的偏旁心应该就是在上下结构里承托上半部分的心字底了,它们拥有方块字的一半位置,足够展示自己的一笔一划。但是,在追求更加快捷的行书和草书中,是不是心字底也会发生形变呢?”

周至一边讲解着,一边开始书写“思想忠恕”四字,从小篆到隶书到楷书,再到行书可草书,这个部件“心”字底,逐渐从一朵莲花的形状,变成普通的心字,然后在快速的运笔过程中变成了一条波浪线,最终变成了一条横线。

“看!心在这个时候,就变成了一横。”

“这就给行草楷化提供了一条思路。”周至说道:“如果是简单的汉字,在楷书形式里,很少会用横线来代替心字底。”

说着在“田”字

就在大家的哄笑当中,周至又写下了“宁”,“忧”,“庆”三个字,接着在旁边又写下用横代替心的异体字:“可是在更加复杂的字形里,往往会发生这种替换,也并不破坏书法的美感,大家觉得呢?”

周至是书法的高手,每次上课秀一手粉笔字,也是《甲骨文鉴赏》这堂课的亮点之一。

现在大家对比着看下来,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这三个字中,将心替换成一横,不但不影响字型,反而多出了一种简洁与变化的美感。

“刚刚说的都是理论,但是我们能够想得到的,古人会不会想到呢?”

就在大家私下议论纷纷的时候,周至直接给出了肯定的回答:“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目前能找到最早的草书楷化‘爱’字的记录,是距今一千五百多年的北魏的《寇凭墓志》,以及北魏的《崔勤造像碑》。”

“两个碑志的记载时间同为大魏神龟二年,也足以说明这个变化在魏碑里已经算是当时‘新潮’的写法了。”

“到了后来这样的用法就更多了,比如明代文徵明的《莲社图记》书贴,两种爱的写法他都用到了,其余如宋版书的新刊古列女传,以及好些雕版书籍当中,都用到了这样的‘俗字’。”

“而且这些坊间书籍对爱的草书楷化写法还特别钟爱,甚至还发明出了一种新的变体,就是在友字的右上方添上一点,变成‘犮’。”

“最后这种写法,凯公申为黄埔军校书写的‘亲爱精诚’题词就用到过,相信岛上很容易就能够查到资料。”

“所以这位同学,草书楷化的爱字,也不仅仅是简化汉字里才有,你们岛上同样也有哟。”

教室里开始出现了轻轻的哄笑声,接着变成了掌声,就连宝岛来的老师都加入了鼓掌的行列。

之前的那个女生又站了起来,红着脸跟周至鞠了一躬:“谢谢老师,你说的‘亲爱精诚’题词,等课后我们回去查,不过我还有一个问题想要请教,那就是为何鱼群,渔船,鱼字的四点底都简化成了一横,而‘熊’、‘然’、‘燃’,却又没有简化呢?”

“同为四点底,有些简化,有些不简化,是不是……显得有点随性?”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周至没有露出一点不满之色,反倒对女生的问题表示非常欣赏,甚至还轻轻鼓了两下掌,让宝岛女生的脸更红了。

“我们来看鱼的甲骨文,就可以知道中间的田是鱼的身体,上面是背鳍,

“有背鳍这个最大特征在,将胸腹鳍简化成一横,首先不影响字的大特征,其次,这样的写法在行书和草书里本来就经常出现,现在再将草写进行楷化,从大原则上来讲是完全可行的。”

“但是熊就不可以。”周至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能,然后在,但是

“相传鲧被杀以后,就变成了黄能,沉入羽渊。”

“如果简单地将四点简化成一横,那么熊和能,就没有办法区分了。”

“而然字的四点底为何又不简化呢?因为这是一个形声字,四点底和鱼字的四点底不一样,承载这重要的信息,也就是‘形旁’,是火的异写。”

“如果简简单单地将之简化掉,这个文字中的重要信息,就好像刚刚那位男同学取笑的那样,真正的丢失了。”

“这就是‘熊’、‘然’、‘燃’的四点底,没有被简化掉的原因,这不是简化方案草率粗疏造成的,而是恰恰相反,是先辈大擘们殚精竭虑,思虑周全,对中华文明和文字认真负责的表现。”

课堂里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总的来讲,汉字的简化,俗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