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1章 必定不简单(1 / 2)
“汝窑瓷器最普遍的特点,就是其温润如玉的淡天青色釉,并在釉面上形成蟹爪纹,鱼子纹,冰裂纹,蝉翼纹等精美的开片,其精美绝伦冠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故而有‘汝窑为魁’之说,闻名于世。”
“明代宣德朝,景德镇官窑开始仿制汝瓷,其上都有开片,其后绝烧。”
“到了清代,雍正帝品味精雅,对汝窑素雅之美甚为钦慕,于是命督陶官唐英仿制,品质远在宣德朝之上。”
“乾隆帝即位后,对汝窑也颇为钟爱,继续命唐英督烧。”
“而觚是乾隆十分喜爱的陈设瓷造型,这对器型即是摹自南宋官窑青瓷出戟觚。”
“所以我们知道此类仿汝釉出戟觚,清代是创烧于雍正朝,乾隆朝续烧,烧造釉色工艺上真正达到了‘仿古暗合,与真无二’的程度,一直到嘉庆朝,才因为国力衰弱不再烧造,在清宫档案里再无记载。”
“这对觚,器型俊秀挺拔,釉色幽隽淡雅,其实为乾隆官窑仿汝器翘楚之作。不过却有一处让伯伯这样的行家感到疑惑的地方。”
“那就是开片。这对觚精洁无痕,不具备常见的汝窑和仿汝窑瓷器所具备的特殊开片!”
“正是如此。”老头说道:“汝窑从明代开始,以有蟹爪纹者为真,尤其是多种新老开片重叠分布,更是瓷器定老的标志。”
“这对觚无论从器型,釉色,底款,胎足,都是典型开门的乾隆朝器物,唯一问题就在于不具备开片,釉色清亮,成色太新。”老头叹气:“因此店里询问过几位专家,都说是晚清甚至民国的寄托款。”
“那伯伯以为呢?”周至微不可察地摇了摇头,看来这么多年过去,沪上虽然卖东西卖得起劲,然而鉴定能力缩水得有点厉害,需要加强专业培训了。
“我认为如果不考虑汝窑特征,这就是一点乾隆的典型到代器,不过刚才小先生也说了,有清一代,出戟觚止于嘉庆,”老者说道:“我也拧不过他们,所以将之定在了嘉庆,因为要说这么精美的瓷器是民国民窑老货,那就太过分了。”
周至惋惜地看着那对觚:“宋瓷汝窑为魁,明人仿造寻找模样,以汝窑有蟹爪纹者真,这些都是有书籍记载的。”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汝窑其实在宋代就分了两种,一种是存在开片的,还有一种极度稀少,那就是无纹汝窑。”
“是吗?”老者
“明代曹昭所著《格古要论》就有记载:‘汝窑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他认为汝窑可细分为有开片和无开片两个层次,不开片的汝窑比有开片的更好。”周至笑道:“隔壁古籍书店可能就有这本笔记,伯伯去找的话应该找得到。”
老人立刻拿起了电话拨了个号码,用沪上话叽里呱啦好一通激动地说话,周至和江舒意大致能够听得出来他是在跟书店里的老朋友打电话,要他寻找这本书。
于是周至赶紧又道:“伯伯你再问问他那里有没有唐英的《陶成纪事碑》,这书比上一本更难找,不过里面记录有唐英督造雍、乾二朝的仿汝釉的记录,其中提到过‘仿铜骨鱼子纹汝釉’,和‘仿铜骨无纹汝釉’。两种。”
等到老者打完电话,周至指着觚上边缘和底部的酱油色装饰釉说道:“这两道,就是唐英笔记里所说的仿铜骨,因此这两件觚,应该叫做‘仿铜骨无纹汝釉’。”
“所以这两件瓷器,本来就是乾隆官窑器?”
周至说道:“《清宫档案》里记载过,乾隆二年、三年,内库司库刘山久、七品首领萨木哈、催总白世秀特意和乾隆报告,说太监毛团上交汝釉飞脊觚一件,乾隆郑重传旨‘交与烧造磁器处唐英,俱照样烧造送来。烧造完时再将交出原磁器缴回,仍交磁器库,此磁器内有大器皿应画样带去,其小磁器皿俱各带。钦此。’”
“虽然并没有证明所提到的仿汝釉出戟觚到底是有纹还是无纹,但是这种器型,是清宫为陈设而制,并有‘汝釉飞脊’或者‘汝釉蜚戟’这两种称呼。”
“雍正朝仿汝釉出戟觚存世极少,检索博物馆典藏资料,仅见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例,那一例是有开片的。”
“乾隆朝仿汝釉出戟觚存世也很少,首都故宫博物院藏有多件,其余的辽省博物馆藏有一对,私藏当中港岛暂得楼和瑞士玫茵堂,两处各有一件。”
“而所有的乾隆出戟觚里,只有玫茵堂那一件是无开片的,因为是从圆明园流出,传承非常明确有序,之前一直认为是传世孤品。现在嘛……”周至用手指在桌上觚的瓶沿轻轻划过:“这里竟然出现了品相更加完美的乾隆仿铜骨无纹汝釉出戟觚,而且还是一对儿。”
老人听到这里总算松了一口气:“原来如此,那先生刚刚为何叹气呢?”
“行里的规矩。”周至说道:“说出了鉴定意见,不管看真看假,就不能再下手买进了。”
老人也不再多说,从柜台里取出一张笺,拿出笔和砚台,朝砚台里倒上一点墨汁,将笔沾上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