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你可会辅佐我(1 / 3)
他神情平淡,却又皱着眉头,“国库用来安定国需,百官捐赠也只保一时。“
对啊,百官捐赠的无非是自己能有多出的而可以不用的,比如快过期的米粮,穿过的旧衣。
此时已到晌午,便见远处草棚下有几位僧人忙碌着。篝火,架锅,淘米,做饭,一派娴熟,似乎已成习惯。也有前来搭手的贫民,还有一些追逐的小孩,直到炊烟袅袅,便有难民拿着碗具前来排队盛饭。
“你看,同是普渡众生的师父。道者只能炼丹修仙,而这些僧人却能亲近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善事。“
我听后心中为此一震,似乎体内传过一道暖流,又听他说:“前者修身,后者修心。篆符驱邪,求神庇佑到底不如以己之力解黎民之苦。“
的确,如今道学与佛学在中原成两派宗教,各有信徒,两派影响力都很大。道派是中原汉人自远古便传承下来的,历史渊源且丰富。佛学是从别的国度传入中土,再迅速扩展到中原周围的国家。两派之间虽是并立,却也有勾斗,为了巩固自己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以及政治权力的稳健,两派间的较量也影响到两派信徒的心态和抉择。
看得出太子对佛教很是认可,认为他们才是真正普渡众生离苦得乐的宗教。
“太子为何不将他们安置在平城?“
他摇头,看着我:“不可,天子脚下不可出现流民。既影响天子国都的威严形象,更会引起平城百姓的恐慌。彼此经历有异,眼界也便不同,共存势必引起大乱。“
对他的看法心中不由地产生震撼,他总能想的这样周全。流民眼见天子脚下的平城国民如此安居乐俗,自然心中产生不平,一旦心中态度有变就会产生怨气,从而造成危害。而平城百姓也会因为流民的行为产生恐慌,势必会造成平城大乱。作为都城,每年前来平城的他国使者不计其数,倘若平城大乱自然会有损北魏威严。
他的做法当真是让人敬服,既帮助了流民,也维护了国威,更让北魏上下信服。我心中对太子的看法又多了些亲近,之前因为他散发出来的气势让我对他敬而远之,更多的还有怕。
远处的僧人一一施粥,太子伸出手向我递来,我踌躇了片刻,他道:“若要了解民心,便得亲临民生。走,带你去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
侍从要来了三个空碗,僧人给我们一人盛了一碗粥和馒头。太子接过碗与馒头,吩咐侍从再给我一份,我拿在手上同他一起与流民坐在一起,侍从立在旁边,太子专程吩咐他也一道坐下。
原来侍从叫吕宗,本是小士兵,当年太子第一次率兵出征,便征选了一批士兵陪他练武来提升自己的战力,其他士兵因畏惧太子身份,便保留实力。唯独这位吕宗为人实诚,不仅击败太子,还不小心将太子刺伤,所有人都以为他性命不保时,哪知太子指着他道:孤亲征之时,必得有他。
后来他便随太子一起出征塞上,还替太子挡下一箭救了太子一命,此战大胜便班师回朝。此后他就跟随太子身侧,贴身保护太子安危。
听罢我不由得多看了几眼吕宗,吕宗长的很斯文,却成天板着脸,但他对太子却唯令侍从,忠心不二。
太子径直喝着碗里的粥,吃着手中的馒头,还一边与流民交流。他吃的很香,并不像临时伪装。我也端着碗喝了几口,即便回北魏有些日子,可我还是不怎么习惯吃北魏的食物,包括馒头我也觉得太过绵软,还是怀念若生母亲烤的馕。
我怕流民误会了我的做法,因而一直喝着粥,即便不去吃馒头。而太子还在与流民交流着,还问他们如何看待当今局势,以及对北魏朝堂的看法。流民们只有一个心愿,那便是没有战乱,百姓安居乐业,不再饱受背井离乡与妻离子散的痛苦。柔然总是侵扰边境烧杀抢掠,又有刘宋与北魏相争,如此一来,周边边境的百姓苦不堪言。
太子道:欲让敌人敬畏,必得实力压制。若不能使其诚服,便要使其忌惮。
所有人停住手中动作,纷纷抬头看向太子,竟向太子跪下,太子惊慌失措,赶紧命吕宗搀扶他们起身。
其中一人道:公子谈吐不凡实非常人。公子如此高贵之人却与我等同食这粗鄙之物,将来定然身居高位。
太子微微一笑:说笑了,我与…
他回头看着我,又扭头道:我与家妹受母亲吩咐,前来行善积德,并非什么贵人。
其他人纷纷点头,太子又道:我们母亲乃佛家信徒,因不便外出,我兄妹这才替她前来。
又有人道:听闻这些草棚是太子吩咐搭建,以供我们遮风避雨,太子还召集百官为我们捐赠衣粱。公子倘若能传话,请替我们向太子道声谢,也愿佛祖佑他安康,好人必有好报。
我回头看着他,此刻的他神圣的犹如天神降临,我想他定然会是北魏的好天子。
又座谈了小会儿,他这才起身向几位僧人行礼感激,问了他们在哪处庙宇修行,又说了些其他的话,这才归还了碗具带我离开。
身后传来细声细语,说什么郎才女貌之类的话,我听后觉着被误会理应澄清,刚转身而去,却被身旁的太子拽着手腕带离。
回去的路上,我们仍然同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