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 / 2)
汉帝幸许,以许为都,从此许县从颍川郡治一跃为帝都。
当年是兴平三年,因改居许县,改元建安。
汉帝奖励曹操护驾有功,任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续行恢复汉室的大业。
各地太守纷纷归顺汉室,曹操瞬间获得广大的河南土地,并得关中诸侯依附,声势大振。
曹操从区区的兖州牧,一跃为天下闻名的大将军,成为其他军阀又嫉又妒的对象。
曹操与荀彧依然维持军政分权的关系,所以曹操进荀彧为侍中,授尚书令,侍奉汉帝,统领全朝内务。
几日后,余晖犹存的深秋,曹操正在找寻荀彧。
“文若……在那里!”
曹操于办公房内没有发现荀彧的身影,从许褚的口中得知荀彧是到附近走走,终于在亭内寻到荀彧的身影。
“曹公,等等昭啊。”
曹操身后追着一名身材颇圆,带着黑灰头巾,上唇蓄着不少胡须的中年文士。
那人便是曾协助曹操的使者,使曹操得以与长安联络的重要推手──董昭。
“公仁,你得练练体能。”
公仁是董昭的字,曹操嘲弄董昭后,直接踏入了亭内。
许都的凉亭为池塘所环绕,池内本有不少植物,但因子月未行整理,仅余寥寥几株,显得相当空旷。
池内仅存的植物因深秋而枯萎,唯有一株孤蒲昂然挺立,保持翠绿。
“(依然只有那株蒲活下来了……)”
荀彧就在亭内,吹着风,凝视那株孤蒲。
“文若,你在这里啊。”
曹操见荀彧若有所思的侧脸,语气不自觉柔了几分,避免惊吓到荀彧。
“曹公?”
荀彧听到曹操的呼唤声,转过了身。
曹操任大将军,众人皆要从“将军”改称为“公”,以示尊重。
“呼呼……真是折腾惨了。”
董昭绕了一圈,喘着大气,终于进入了亭内。
“符节令?”
荀彧念出董昭的职位,不解两人为何而来。
“吾要介绍公仁给你认识,他可帮了吾不少忙。”
曹操轻推董昭的肩膀,拉近董昭与荀彧间的距离。
董昭的身材宽度有荀彧的一倍半,身高却低于荀彧,略显臃肿。
“我是荀彧,字文若,颍川人。”
荀彧先行自我介绍,表达对董昭的尊重。
“昭字公仁,济阴人。”
董昭随之自我介绍,还带些喘音。
“吾曾于信中跟你提过都许之事,还记得吗?”
曹操兴奋向荀彧道出来意。
“记得。”
荀彧点了头。
“原来公仁早在吾军居许时,便说服杨奉与吾合作,所以吾至洛阳可谓无往不利。之后,公仁提议要吾以支粮为名,迁徙陛下至许县,摆脱杨奉的军队。”
曹操笑得得意,若无这层缘由,他如何顺利迎得汉帝?
“……原来如此。”
荀彧望着董昭,态度尚称平静。
“曹公是行非常之事,昭只是提点一二。”
董昭宣扬曹操的功业,似乎也相信曹操会是解决乱世的英雄。
“(原来是他。)”
荀彧在心内默默叹了一口气,终于知道是谁使曹操可能沾惹了董卓的恶名。
“文若,之后吾会讨伐杨奉等军阀,驱除洛阳附近全部的势力,这样你就能安心治理许都了。”
曹操说明之后的军略规划,取得荀彧的认同。
“(杨奉不怎入流是真,但利用完杨奉便转身讨伐,也非大器。)”
荀彧不干涉军略,亦知与杨奉合作非长久之道,但他重视名义,对于曹操过河拆桥的行为有些感慨。
“我知道了。”
虽然如此,曹操的军略计划没有问题,荀彧点了头,同意曹操的出兵。
“还有,吾与锺元常谈过了几回,他的实力不错,也为他请了官爵。”
曹操对荀彧的冷静感到无所适从,顺口提起锺繇,欲得荀彧较热烈的回应。
“谢曹公。”
荀彧拱手,依然不愠不火,维持一贯的态度。
“还有什么人需要任官吗?吾可以……”
曹操以为所作所为应该都是荀彧会在乎的,荀彧却是平静如水,他不禁怀疑荀彧生气了。
“曹公,比起封官任爵,进贤选能是当务之急。”
荀彧苦笑,表达对官爵的看法。
要将许都发展成帝都,要将曹操从兖州牧升格为大将军,需要更多的贤士辅佐。比起为亲朋好友请求官位,荀彧更重视曹操的未来。
“是吾忽略了,你说得不错。”
荀彧是苦笑,但能看到苦笑,显示他并没有生气。
曹操皱紧的眉头终于纾解,对自己过度重视外在的尊荣心生反省。
“……你,还愿意为吾举贤吗?”
曹操的脑中浮出志才的身影,犹豫了几秒,才敢对荀彧启口。
“为何如此询问?”
荀彧眼底的海洋翻腾了一阵,对曹操的疑惑感到费解。
“……吾担心你在
↑返回顶部↑